「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下)(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續「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中)

崇拜成功

麥格夫(Alister McGrath)於《福音派與基督教的未來》第六章「福音派的陰暗面」,一針見血指出為「名人崇拜」(Evangelical Personality Cult)。崇拜成功是當前教會的主流論述,這是不爭的現實;「方舟事件」正好反映現今華人教會(本港、台灣、美加澳等地)對「成王敗寇」的追捧。

我們口說是順服真理,心底裡接受的是「成功神學」;凡能為神成就大事的,且在人眼前是成功的,不理其手段如何,我們自然地予以肯定。當福音派斥責靈恩群體追求「成功神學」,有時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我們當中不同樣盛行不同形式「好大喜功」的教會文化特色?

為何「成功」論述在我們當中重要過「忠信」?一些教牧同工會因表現未夠成功而被勸退,一些老字號機構沒有採用「誇大失實」的籌款活動而陷於經濟困境,甚多有份量而讀者根本不認識的好書埋藏在書倉裡。我們要搞所謂「成功聚會」、「成功課程」或成功堂會;為何我們甚少有「失敗」研討會?若搞了,也不一定有人來,因為害怕標籤為「敗者」!

有部份教牧一心只想建造堂會為「萬人教會」(千人堂會已是等閒之事),於是堂會使命是熱切領人歸主,務求會眾人數增多,就是神應許的成功了!華人教會崇拜成功,並把成功偶像化;於是有「名牧」在會上滔滔不絕講論是「我的……成功故事」、或是「我建立成功的堂會經歷」、或是「我經歷無數艱辛終於發現了方舟」。正因為我們骨子裡喜歡「成功故事」或「成功經歷」,我們要的是「名人」能推進福音事工果效;當黃毓民議員形像與行動難被接受,堂會或機構自然不敢找他再講信主見證了;司徒永富於基督教選委選舉成為票王,正說明了我們嚮往「成功論述」。

我們的信仰漸漸討厭「失敗」與「貧窮」,「苦難神學」已失掉了市場,這正是教會界現有的生態。當我們把「成功」偶像化了,任何否定「成功」或辯明是非的言論,竟有機構視之為「言語暴行」與「造謠抹黑」!筆者剛於德慧文化五週年聚會分享這首詩:

「我們不怕死
可是我們怕討論
我們的情緒非常熱烈
誰要是叫我們冷靜的想一想
我們就嘶他通他 

我們就大聲地喊
XXX
無恥的陰謀家
難道你們不知道
我們只有情緒
我們全靠情緒
決不能用理智
壓低我們的情緒
可是朋友們
我們這樣可不行啊
我們不怕死
我也不應該怕討論
要民主——我們就得討論
要戰鬥——我們也得討論
我們不怕死
我們也不怕討論」

這首詩不是網友塗鴉之作,乃是來自朱自清之《論雅俗共賞》 (一九四八年),應用於教會內某些群體也挺合適!

崇拜成功的情意結使教內神學院、差會、機構與堂會等難以合作,不要高談所謂「合一」了!我們大多是「唯一派」(只看見本身事工拓展,看不見神國事工的進展),著意是本身成功,也不考慮或顧及其它群體的需要。本港成功的大型堂會與機構等,有責任幫助那些服事窮人的堂會或機構;這方面筆者欣賞是宣道會北角堂、香港浸信教會、崇真會救恩堂、播道會同福堂等。

結論

「方舟神話」現象揭露現今華人教會是如此脆弱,任何有所企圖人士,無論是為利或為權,均能予取予攜,不受約制。當機構成了王國,毋須向外界交待其財務情況,也毋須有任何問責;堂會與信徒仍不理會地樂意奉獻支持,這現象說明了甚麼?捐獻者有知情權,當更多捐獻者要求機構提升透明度與問責性,方作捐獻;這類教育有助提升與改善現今存在若干機構之內的陋習。機構要面向教會與公眾,否則我們當中將不斷出現醜聞,所有基督教機構同樣在眾目睽睽之下,成為世人的笑柄!

「香港及各地華人教會深受『美國製造』的福音事工影響;倘若教會領袖只抄襲劣品,誤以為『成功福音』才是追求的品牌,無論堂會或機構的運作,均以市場為導向,於是市場可見的ABC(Attendance出席率;Buildings物業;Cash現金) , 就成為量度成功的指標了!這就是福音派的『丟人現眼』,我們自以為成功,其實,我們已出賣了信仰的實質;實用主義取代了神學思考,『教會被擄巴比倫』就是我們悲劇的寫照!」(二○○七年,http://www.tiendao.org.hk/news/scandal.pdf

求主憐憫我們不要盲從權威、不要濫用福音與不要崇拜成功!(全文完)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中)(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續「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

筆者於上文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指出當今教會「盲從權威」的現象,甚為普遍。隨著堂會信徒教育水平提升,大多堂會的中產、曾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不少,為何我們的「民智」表現得差於整體社會?這是值得我們探究,就是香港教會與其它地區有明顯分別,我們信眾人口教育程度頗高;然而我們在堂會內外的思考水平卻差於外界,有關事例不在此多舉。

就以「方舟神話」為例,有關團體的宣稱,與擺在公眾眼前的所謂「證據」,作為電影或主題公園「噱頭」尚可;但以此信誓旦旦作為傳福音的內容與手段,而大部份教會有識之士默不作聲,不作異議,甚至有教會領袖欣然接受,為此吹捧,這現象說明甚麼,值得我們討論與反思!

濫用福音

「方舟神話」是一良好教材,說明福音如何在消費文化感染的香港教會「被燒掉了」(consumed)。福音已在教會內成為產品或活動,任何音樂、旅遊、影視節目或主題公園,只要冠名「福音」,就能堂而皇之進入宗教市場,成功的被追捧,失敗的就要重新包裝,隨時捲土重來。

教會似乎對任何打正旗號為「福音」的,無任歡迎;更不作任何辨別,帶來是信徒不以為意地受騙。萊特(Chris Wright)於《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指出:「福音成為一種可操控的商品,加以包裝,並走進市場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與渴求,並透過高效能的傳播媒體,達致銷售員從中獲取巨大財富。」(英文原著 279頁,筆者部份重譯,中譯本〔487頁〕此段未能表達作者原意。)

「筆者還年青的日子,曾有《當代的福音──純真?混雜?》(Walter J. Chantry)引發的討論,筆者雖不十分同意這位改革宗牧者的觀點,但欣賞有教會領袖這般緊張福音的純全性。這本書的中譯本,一九七五年由福音閱覽室出版,譯者是陳喜謙牧師。三十年之後,還看現今的『福音事工主義』只重有人決志信主,不理福音要求甚麼!因我們不作深思,大量接受『廉價福音』卻不肯在行為上悔改的人士湧入教會,就造成牧養的困難。」〈佈道事工的再思(二)〉以上一段文字於二○○七年所寫,現今情況更為惡劣。

我們現時流行教會圈子有部份是「娼妓化福音」(萊特用prostituted gospel來形容,中譯本輕譯為『被濫用的福音』),「一種販賣祝福的『福音』,與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販賣贖罪券的醜聞並無二致」中譯本,489頁。當福音成為了滿足個人心靈需要的產品,信者毋須為罪否定自我,不能理解十字架應許原來是跟隨耶穌受苦,多於得著個人的成功;難怪我們教會信徒的質素不斷下降!

福音被濫用或污染,透過「方舟神話」已表露無遺;本港信徒人數確是增加了,但我們為此付上是失掉了福音的真理、獨特與能力。福音派教會要悔改與回轉,重新肯定十架救恩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架,走苦難的窄路。

(按此閱讀續篇「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下)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近週內由「臉書」(Facebook)群組引發有關方舟電影及團體的討論,重點已不再是有關團體宣稱方舟的發現是否確實;乃是不少教內外人士對於有關團體長期以來慣用的手法表達「忍無可忍」,才有這麼熱烈的討論。

筆者倒想在此探討「方舟神話」反映當前教會生態的怪異現象。筆者所指「方舟神話」不是否定聖經記載方舟的真確性,乃指向現今擬似方舟發現的神話竟會在華人教會界大行其道。倘若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報章;我們有怎樣的信仰群體,就產生怎樣的事工神話!

「方舟神話」在香港是怎樣打造的?正如《基督日報》事件(二○○七年發生,如今甚多人已忘掉)及其它新興群體一樣,這些事工皆有其認受性極高的異象與使命,所謂「出師有名」,且能針對與滿足某些群體的需要。本港教會市場一向開放,這些團體取得商業登記,就能開展其天國事業了。接著,這些團體同工主動拜訪與聯絡「名牧」與「名人」等,某人已作了我們事工的顧問或支持者;於是這些「名牧」與「名人」就會自動上釣。這些團體就會不斷以這些「名牧」與「名人」無遠弗屆地廣為宣傳,於是教會大多信徒相信這些「名牧」,也輕信了這些事工或產品。這些「事工欺瞞」循環正不斷在我們當中發生。

盲從權威

人是需要權威的,基督徒也不例外;但當今普遍的教會不重閱讀,不重思考;也有些教牧過度強調聖職的權威,不容挑戰。在不少討論「後現代」的教會場合中,大多教內學者與牧者一面倒批判「後現代文化」,任何否定絕對真理必是錯的,卻忘掉後現代角度也有助我們了解真相不一定非黑即白。當信徒大多盲從權威,信徒不會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判斷真偽,只會追隨所謂權威的意見。某程度今日教會走回馬丁路德前的教會生態,當時建制教會「好大喜功」,建造宏偉禮拜堂。當教會缺錢之時,教會生財之道是售賣「贖罪券」(等同現今所謂的福音產品),「他們相信,這些由聖人遺留下來的東西具有特殊的屬靈力量,任何人只要向它們敬拜,或觸摸它們,便可得著無限的賜福。」(梁家麟著《基督教會史略》,205頁)時光倒流,如今我們往主題公園、往看電影等消費活動,且有「名牧」與「名人」推介,何樂而不為?

筆者相信聖經權威,也參考來自專業者的權威言論;卻不會盲從所謂「名牧」、「名人」的權威之言。當業餘人士登山之後,竟搖身一變成為考古發現的權威人士,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不足為信」,這些只是商業綽頭而已!再看有關方舟發現的推介者,只是有關團體的友好人士或「共生利益者」,沒有任何公認的考古學者背書;我寧可以理性相信梁斐生博士與陳崇基牧師。

人的權威可用作參考,卻不是判斷真相的唯一標準;神賜予所有信徒理性思維與教牧一樣。當今教牧的挑戰是裝備信徒怎樣好好本於真理作出整全的思考,並非教牧誇耀其學位與學識,要求會眾接受其一人之言,奉為真理。當教會充斥著大量「不要問、只要信」的信徒,這絕非神對教會的心意!

(按此閱讀續篇「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中)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從方舟電影看謊言與誠信(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聖經十誡的第九誡清楚教導我們:「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出廿16),史密德 (Lewis Smedes)於《祇是道德》(Mere Morality)說明神禁止謊言,謊言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所有的謊言變相地來自惡者(約八44)。

《箴言》多次提醒信徒,「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十二22);「義人恨惡謊言;惡人有臭名,且致慚愧。」(十三5);「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十九5)。我們常要作的禱告是「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卅8),因為我們生活在「弄虛作假」的文化之中。

史密德認為信徒不是消極地避免講出「謊言」,還要致力「說出真理」、「活出真理」、「尋求真理」與「聆聽真理」。筆者嘗試就謊言與誠信探討正在上映的《挪亞方舟驚世啟示2》。

筆者剛往義大利旅行回來,不少著名景點的教堂皆有若干聖徒留下的遺骸與遺物;當中真假難分,大多遊客(不是考古學者)也不會認真地看待;至少這些教堂值得參觀的不是某位聖徒的遺骸與遺物,乃是相關的文物、建築群與雕塑等。就筆者所見,沒有一間高調地宣稱「遺骸不是神話」,看見有關物品就等同相信福音了!

任何負責任的基督教傳媒機構須持守「說出真理」的基本價值,這不表示「我們已完全掌控真理」,乃是我們嘗試把真相如實地呈現出來,不誤導受眾。關浩然同工已寫了有關電影宣傳失真的事實(參關浩然〈我發起了「關注方舟驚世電影佈道者操守」的群組〉),筆者不在此重複。

所謂「見微知著」,倘若基本資訊可以任意取用,選取了部份有利用價值的,來作刻意的誤導,其它資訊的處理,也可想而知?「列入國家地理2010十大考古發現」,並非得著《國家地理》雜誌的肯定,只是有關團體考古發現的新聞被列為最多人次瀏覽的資訊。倘若筆者撰寫的文章,刊登於《時代論壇》而因多人瀏覽排列在前十位之內,筆者宣稱其文章「被列為《時代論壇》2010十大文章」,相信讀者一定噴飯起哄。

筆者相信聖經記載方舟故事,然而我們的信仰並非建基於方舟有否發現,或影片宣稱於土耳其某座山上發現石化木樣本就等同是方舟遺物了。我往義大利旅行回來,宣稱發現猶八製造的樂器遺物(創四21),當遇到有人質疑時,便叫對方舉證證明我手上樂器遺物真假,「你不能證明此物品是假,即此物品是真的」;此種邏輯仍然有人玩弄。猶八是哪個年代,無人得知;學者對於挪亞年代同樣沒有公認一致的看法。既然年份不能確實,有關挪亞方舟遺物的年份自然難以判斷?

梁斐生博士去年九月發表了〈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提出各項合理的質疑,可惜有關團體沒有作出有說服力的回應,只是用否定對方的技倆來自圓其說。美國陳崇基牧師寫了一篇甚有份量的文章〈發現方舟的宣稱、聖經考古的回應〉(http://marksir.blogspot.com),讀者看後便能判斷真偽。

倘若挪亞方舟真的被發現,這項消息肯定驚動學術界;然而西方有權威的學府根本不把有關發現視為「驚世啟示」,很可能是「中國基督徒的笑柄」(我沒有作的,因有人作了,我也受連累!)常識告訴我們,若是真的文物考古發現,當地政府怎會讓有關團體輕易地攜離出境?也許更值得我們思想:為何有華人教牧與信徒這麼輕易相信「方舟發現的神話」,這項現象更值得深入探討!

是時候,教會人士要「求真去假」,起來揭破我們當中流行的謊言論述。當我們宣稱真理是核心價值,就不要自欺欺人,不把「失真」作為「真確」,於是我們不會「以假為真」,愧對世人與下一代。在此,我要向梁斐生博士、關浩然同工、古斌弟兄表達敬意,他們敢在於「西瓜歸大邊」的教會文化中,無畏地提出合理的質疑。真理不是表明我們已有了答案,乃是背後的用心所在。他們與有關團體不存有任何利害關係,因而言論較筆者來得更為中肯!機構與事工失了誠信,我們怎能面對公眾與施行審判的上帝?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馬灣公園與「挪亞方舟」(胡志偉牧師.2008)

編者按:胡牧師從公共空間的角度,對馬灣公園計劃內「挪亞方舟」博覽館的財務規劃提出質疑。「挪亞方舟」為馬灣公園計劃的一部份,按地產商與政府簽訂的買地合約,建築費用應由補地價回扣出來的馬灣公園發展基金支付,因此影音使團要清楚交代為何要向信徒募捐興建費用,以及說明政府、地產商及影音使團各自在這公共空間的管理與責任上,擔當甚麼角色。

港人重新醒覺原來屬於我們的公共空間,卻因為有關資訊欠缺透明度,被地產發展商或團體以「管理主義」規限,從而失了我們享有的自由。

公共空間一般被定義為由公共權力創建並保持,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它包括文化中心、博物館、交通樞紐、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和體育場地等。我們要重視城市的公共空間,無論街道、廣場或者公園,因為這是培育城市的文化,體現自由、平等和自主的重要領域。自由、開放、寬容的公共空間,能夠孕育創意的表達、認知多元文化,從而為我們累積豐富的文化生活。

公共空間就由使用者來維護其開放性,由文化來約制而非使用管理手則;當更多港人看重這片公共空間是屬於我們的,並非政府部門或管理公司,自然不會隨意破壞。問題是我們不知這些空間是屬於公眾的,而非私人發展商。過往政府在賣地與審批樓宇發展面積,向私人發展商傾斜,容許佔用公地,或管理方面存有灰色地帶。公民質素的提升,也在於更多港人認知這些有形公共空間的位置,從而建構無形的公共空間(自由表達、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

政府剛公布與新鴻基就馬灣公園達成協議,重申此公園是由公帑興建的,而新鴻基只是馬灣公園的「營運者」(operator)。從立法會會議文件反映,高達八點零三億元興建馬灣公園的費用,是由新鴻基從珀麗灣的補地價中扣減。發展商須設立一個獨立基金,所有經扣除合理營運成本的盈餘須存入上述基金內,主要作為維修、保養及改善馬灣公園用途。至二○○八年六月,有關興建公園費用累積的利息已超過4億元。

這就澄清了公眾人士誤會了馬灣公園是私人發展而向公眾開放的空間,而此公園應早於二○○六年六月落成,如今竟因種種緣故,延遲至今年十二月底才完成馬灣公園第一期工程。為何新鴻基起珀麗灣這麼快,而興建馬灣公園卻要延遲這麼久?根據協議規定,如果發展商未能在規定時間內或在已同意延期時限前完成工程,政府可要求發展商繳交工程費用餘額及利息。

馬灣公園第一期共有三項設施 :大自然公園、挪亞方舟與太陽館。大自然公園為主題的生態公園,已於二○○六年年底竣工,並於二○○七年七起開放予市民免費使用。挪亞方舟是按照聖經記述挪亞方舟而建造的多功能中心,當中的設施包括多媒體展覽場地、4D影院、活動中心和賓館,預計於年底前落成。

有本地基督教團體「影音使團」參與馬灣公園計劃,興建「挪亞方舟」博覽館,其機構代禱信(二○○七年七月十八日): 「在二○○三年創世電視開台之際,我們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獲邀成為馬灣主題公園其中一項主題設施之內容供應者及擔當日後的有關營運,亦由那時開始為內容規劃著手資料蒐集與前期部署工作。」信函提及整個預算為 四千五百萬元,並開展連串向教會與信徒募捐行動;筆者感到困惑的是發展商已從賣樓取得利潤,而公園興建的基金(從補地價扣除的),至今高達十二億元;而基督教團體根本毋須籌款,這是新鴻基責無旁貸要做的;如今教會為何要資助此項計劃?

試用一例子說明,有公園原是公共空間,卻有管理員私底下把某小塊空間給予一位熱心傳道者,於是這位熱心傳道者取得此方便,就有妙想如何在此空間內廣傳福音,並向外募捐,籌務經費。後來這位管理員被揭發不是公園的主人,他只是代為管理的,並已有一筆資金可以發展公園。公園基本上向所有人士開放,不容任何團體霸佔,也沒有任何人享有特權,任何宗教信仰人士皆可在公共空間傳道,只要不構成騷擾。

隨著事件資料越來越明確,「影音使團」或有關團體須向新鴻基索償或另訂合約;否則整個本港基督教會因此事蒙羞,公眾人士會質疑「挪亞方舟」博覽館的費用,到底來自公帑或教會奉獻? 倘若是新鴻基與「影音使團」合作的私人發展項目,毋須理會公眾輿論;但現今政府表明是公共空間,我們不能因為「傳福音」而沖昏了頭腦,要在維園或公眾空間,樹立所謂「基督教」的臨在,其他不知情的公眾人士自會認為基督教找公眾「著數」。雖然,「影音使團」在其最新一期代禱信,呼籲信徒為「挪亞方舟博覽館」工程代禱,重申是「次要承辦者」(sub-operator) 與內容供應商,卻沒有詳細交待新鴻基注了多少資金,教會與信徒為了「挪亞方舟」博覽館共捐了多少錢,而整個「挪亞方舟博覽館」的預算內容是怎樣?

透過這件事,教會與信徒須提升公共空間的意識,就是我們傳揚福音也要合情合理,否則我們所做的,只徒為公眾取笑的話題!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有關濫用考古學來傳播福音(下)(Robert Cargill 博士.2010)

編者按:Robert Cargill 博士在下篇列出聖經考古學應有的出發點及做法,也指出了考古學的限制。

對「聖經考古」的提示

要透過考古去證明與聖經有關的記載,其實有一條更好的進路。真正的考古學家不會追求偉大的發現,不會希望藉某次驚世的發現去改變所有我們所知道的,他或她只會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放在漫長的考古挖掘和探索中。他們會讓證據自己親自說話,直到一幅更大的圖畫慢慢地形成,這幅圖畫會顯示當時的社會和經濟情況,當然,也會顯示宗教的情況。對那些希望在信仰和考古之間取得平衡的人,以下是一些提示:

(一)不要為找尋物件而從事考古發掘

我們去挖掘,然後找到一些挖掘出來的東西。這些挖掘出來的證據指向什麼,我們就跟隨什麼;這些證據說明什麼,我們就報告什麼。考古學家不會為要「證明聖經是可信的」而工作。早期的這種「一手拿挖鏟,一手拿聖經」的做法極為不當,因為這會使人只急於找尋那些他們想要看到的,或期望要看到的,而不是看那些真正在當場的。

學者必須完全跟隨考古資料的引導。有時候,考古資料會與聖經所記載的不一致,的確,有很多考古地點和聖經的相關經文不符合,但這並不表示聖經沒有記載真實的事情,又或者在其它地方也不會找到確實的證據。其實,這些泛駁的證據往往非常重要,它告訴學者們很多有關於聖經作者和他想傳達的特別信息。為什麼作者在記載某一段經文時,其內容是無從考證或基於史實的?作者是靠口述傳統來寫作嗎?他是在刻意建構一個故事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他的動機又是什麽?諸如這類具爭議性的問題,對每一位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他會去尋找某個特定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的歷史資料,並去驗證跟這同一時期的故事寫作。

(二)遵從嚴謹的科學方法

運用嚴謹的方法就會得出嚴謹的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會更被學者和公眾接受。同樣,嚴謹的結論必須建基在一套認可的方法、具透明度的挖掘、反覆的驗證和關鍵性的分析之上,這會大大提高這位考古學家和他所屬機構的可信程度。他不會妄下判斷,只好好地做筆記,記載每一個資料,特別是那些與他正在進行的假設有矛盾的資料。最令人敬佩和折服的方法論莫過於是一位學者願意承認他原先的假設已被駁倒或需要修正、或是犯了最基本的錯誤而需全盤放棄。

單調的考古方法也許是沉悶的,但它卻是每一位考古學家的長久夥伴。因為它讓後繼的挖掘者可以追溯前考古學家留下的每一個蹤跡,從前發掘出來的每一桶泥土及至是每一個作過的決定都可以重新被檢視和核實其真確性。這也使後繼的挖掘者不需要從一個洞去重新開始每一個考古步驟。誠信是靠長年累月工作去換取的,並非靠一次考古發現而速成的。然而,誠信一經建立就相當有份量;就是憑該考古學家是否有遵守這套考古方法,可以讓學術界最終判斷他是否有誠信。

(三)要清楚知道不是每個考古物件都相同

每一個證據都必須按其個別的情形作判斷。所以,雖然有關挪亞方舟或神聖之杯的證據都欠奉,這兩樣東西很有可能出自傳說,但這不一定能推論至古以色列民沒有跟隨一具包金的木箱(約櫃)去步入連番的戰爭中。其實,那隻約櫃非常有可能是真實的歷史,否則在一個嚴禁造偶像的群體中,竟然有一個這樣耀眼奪目、人手所製,可供膜拜之物,是非常令人費解的。因此,每一件物件都是獨特的,都應該將它們一件件分開,獨立處理。

(四)考古學家不是要尋找「寶物」

在過去,人們視考古學不外乎是一項尋找希世珍寶藏的行為;到今日,很多考古學家對民族研究和聚落形態更感興趣,這興趣比他們要找到「真十字架」更大。牆壁、器皿、刻字和銅錢的發現遠比金銀重要,因為這些東西能提供有關它們所在時期的種種背景資料,遠多過「寶藏」所能提供的。

(五)找合作夥伴

跟不同層面的人士一起合作,是考古挖掘工作的一貫慣例。合作的夥伴通常包括當地政府考古部門的一位代表,也有由具名望的學府所推薦的一至幾位的學者,和大量的義工。大部分正規的挖掘工作都所費不菲,個人難以獨立承擔。所以,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會尋求學術界的夥伴,這不單是為了提高是次考古挖掘工作的可信性,最重要的是要互相承擔責任。同樣地,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是在進行其他挖掘的時候,整理出他們的工作方向。考古學家單靠一己之力而在短期內取得成功的事例是非常罕有的。考古工作需要龐大的金錢資助和學術機構的支持,當考古學家向外籌集資金時,學者就有充分的理由去了解他們的考古目的。有誠信的考古學家是謙遜的,他們會為所託付的盡心竭力,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惟有當他已經建立起個人的信譽和將正統教育所學到的知識,實踐在考古工作上,他才算得上是正規的考古學家。

(六)接受同行的評核過程

有信譽的考古學家會接受某些形式的評核程序,容許其他學者去質疑自己的考古發現。有些考古學家會發表文章在經審訂的學術報刊,有些則在全國性的會議上發表論文,還有些會透過博客和網站即時公開自己的發現,徵集評語和回應。不管選擇那一種發布方式,優秀的考古學家都會對批評和回應表示歡迎,甚至(特別是)他已預料到有人會不同意他所發現的。只有同行的評核和質疑才能確保考古學家所做的解說受到拉力測試,最終達成可接受的共識。要謹記,歸根究底這並不關乎你信甚麼或你能證明什麼,而是用一個批判性的方法去評核一個考古學者的誠信和那個考古項目的優劣,然後作出結論。如果所用的方法合乎科學,所得出的結果又經同行審定並發布在有公信力的刊物、書籍和互聯網上,這樣的考古項目和學者才是誠實可信的。

最後,真正的考古學家是絕對不會投身尋找約櫃、挪亞方舟或神聖之杯的行列,因為這類探索行動一定會引起學術界即時的嘲笑和指責,而這些嘲笑和指責也是投身這類探索行動的人自討的。

考古學絕對不能用於傳播福音。要證明上帝神聖的可信性也不是科學要扮演的角色,因為科學方法本身是建立在一套反證的系統上。科學方法從來不是用作證明什麼,它只是要去推翻一項假設的命題。只要有一項假設命題出現,科學方法就會嘗試去推翻它。那些未被推翻的假設,是屬於仍然有生存的空間的一些說法。這就是為甚麼科學家和有信仰之民都可以理直氣壯地爭辯說:人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科學也不能否定上帝的存在。

這一切都在說明科學不能證明任何事物,它只能提供反證。證據本身從來不是最終判詞,它只不過是當下最好的結論而已。聖經不是藉著一套講求證據和辯明的的系統來運作的,這事絕非巧合。在《約翰福音》二十章24至29節講到一個有關要求「證據」才肯相信的例子,「多疑的」多馬不像那些無需證據就相信的人那樣受到「祝福」。最後,信仰的宣稱或許可以提及考古內容,但考古學永遠無法證明聖經記載的真實性。這是關乎信仰的事──考古學是不應該也不能在這個領域內大膽發言的,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Robert Cargill 博士為洛杉機加州大學考古學博士。本文轉載自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作者簡介

ROBERT R. CARGILL (http://www.bobcargill.com/)

Scholarship

Dr. Cargill is trained in biblical studies,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He also specializes in several disciplines with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cluding virtual realit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He earned his B.S. from CSU Fresno in Human Physiology, following a pre-med curriculum. He earned his M.S. in Christian Ministry from Pepperdine University, and went on earn his seminary degree, the Master of Divinity (M.Div.) from Pepperdine. He then earned a M.A.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Civilizations from UCLA. He completed his Ph.D. work at UCLA in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2008. Dr. Cargill’s doctoral research focused primarily on archaeology and literature of Second Temple period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with an emphasis on Qumran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He also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virtual reality and digital modeling to test proposed reconstructions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obert has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field excavations, including Banias (ancient Caesarea Philippi), Omrit, and Hazor. He has presented several academic papers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ngresses of th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Robert is th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ordinator for the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UCLA. He also serves as the Chief Architect and Designer of the Qumran Visualization Project, a real time virtual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of Qumran, near where the Dead Sea Scrolls were discovered.

有關濫用考古學來傳播福音(上)(Robert Cargill 博士.2010)

編者按:Robert Cargill 博士在文章的上篇中,強調傳播福音也要重視誠信,不能用欺騙的方法吸引人聽福音,並舉出一些例子,顯示這些做法有甚麼不對的地方。

引言

2010年4月,挪亞方舟國際事工(Noah’s Ark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這個以香港為基地的團體,連同其夥伴影音使團(The Media Evangelism Ltd)宣布他們已發現挪亞方舟。長久以來,宗教機構為要傳福音而不斷濫用考古學的行為,這事又添一個新例。

幾乎所有界別的學者,包括科學界和宗教界的,都馬上發聲反對這次宣稱,指這是一間福音機構公開地以引起輿論但失實的消息,試圖展開一連串吸引人歸向基督教的宣傳活動,藉此銷售DVD、主題公園和「方舟博覽館」的入場券。他們故意繞過學術圈子,就是知道若被學者識破,這艘「謊舟號」將無法啟航。

不幸的是,雖然學術界對這個未經證實的宣稱作出即時揭露、深入剖析和徹底否定,但這個團體卻仍然在維護它的立場。更可惜的是,學術界近期的努力,依然無法停止陸續有團體利用「新聞發布會」去製造一些發現「挪亞方舟」、「約櫃」和「耶穌被掛的那個『真』十字架的殘片」等驚世宣言;他們把考古學和宗教信仰無媒結合,藉以圖利;這些基督徒用的都是騙人的技倆。正是如此,學者們更需要繼續以精密的邏輯,提出確鑿的理據,去對抗每一次有人作出這樣令人不耻的宣稱。

這些經常利用考古學作為傳福音和賺錢工具的行為,是必須要持續不懈、積極有力地去反擊的。對於考古學家來說,要即時及公開地去反擊虛假科學和這班懷著宗教目的業餘的方舟探索者,其重要性就等同是他們必須親自到考古原址進行發掘和研究一樣。現今資訊媒體發達,人們收看歷史頻道和瀏覽互聯網的次數,遠比翻閱專業雜誌多。這些宗教團體為了傳福音而歪曲科學並作出一些嘩眾取寵的聲稱,如果考古學家不反擊的話,賠上的,就是任由那些以意識形態作主導、不符合科學的言論貶低了學者們自己的研究成果、言論聲明、甚至影響整個學術界的專業規則;而這正是那些擺出一副科學家姿態的福音機構的目的。如果他們用夠多的劣質科學去滿足傳媒的需要,那就可以抵擋那些來自正規考古學家的反擊。這樣,群眾將難以分辨那些資料是屬實的,那些是虛假的,由於感到無所適從,群眾便會把劣質科學看為是有可能存在的,而視之與正規科學有同樣認受性。

當我為互聯網促進了知識和學習的自由化而拍掌之餘,我沒有忘記學者的誠信和權威仍然有它們的位置。學者受過嚴格而專業的訓練,這份權威是絕不可以拱手讓給這些業餘人士,不論他們是如何的情緒高漲又或是怎樣的無處不在。雖然人人都享有言論自由,但這不代表所有關於考古的言論都可以平等對待。

傳播福音者和劣質科學家濫用科學為求發表宗教言論的情形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學術界向來不屑加入討論或反駁荒謬的科學言論。只要正規學者一直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或「有其它學術文章要寫」等理由,置身事外,不就有關考古議題直接回應公眾,那些業餘人士、僱用人員和宗教商販便可穩操勝券。這些騙子就是看準學者們一貫的沉默、漠不關心和抽離群眾的習性。正是學者們這種不聞不問的態度令這些劣質科學得勢。

考古學不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它是一門科學,它必須恪守科學的指引、原則和方法。科學方法是不能因著方便而隨便應用的,它是一套原則,是所有科學家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要遵守的。如果有人想用科學去支持自己的言論,他就得貫徹始終、不折不扣地依循這一套原則,不論在這套原則下,得到的科學證據會指向什麼結論。一個人必須願意完全依循這套科學方法,他作出的科學結論才會被人認真看待,而他才算是一位有誠信的科學家。如果有人想用科學去進行研究,那麼他就不可以因為這套科學方法會違背他的宗教認信而棄用這套方法。

那些濫用考古學來實現自己宗教意圖的人,他們急於摒棄物理學定律,繞過科學的範圍,編造不可思議的解釋,使一些仍然存疑的言論,例如洪水和挪亞方舟事件,變成可信的事實,與此同時,他們又試圖借用科學的權威,因這些科學正好支持他們的宗教立論,他們的這種行為令人極為震驚。這些機構貪圖方便利用了科學,卻又狡猾地為此作科學爭辯,因為他們知道科學終究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可正可反。他們用科學的術語去發表自己的言論,試圖說服群眾去接受那些已經被正規科學家推倒的言論。他們稱自己的假科學為「發現」,把它當成是真科學,默禱科學界不要把他們的文字遊戲當作一回事,是不值得他們花費精力去作學術駁斥的。於是,這些冒牌科學家又再一次因學者們的置身事外而得逞。

為了把我之前所說的付諸行動,現在我會說明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卑劣本質,與及它如何明目張膽地以欺騙的手段,濫用考古學為求達致傳福音的目的。我之前已提出這次探索行動是以「挪亞方舟國際事工」這個名稱去自我實現使命的,跟它一起去犯科學罪行的是影音使團,這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致力建立一個基督教媒體,採用現代人能明白的語言,拓展我們主耶穌的國度。」的一個機構。打從開始,這個團體就沒有試圖隱瞞他們是要尋找某些特別的東西(挪亞方舟),這是某類基督徒的一項「使命」,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使人歸向自己,也就是要招攬更多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單從他們機構的名字就足已令學者們起疑心。

面對來自學術界各種的批評,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製作了一系列的錄影來辯駁。就正規學術界批評他們採用的手法和所作的結論,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和影音使團作出回應,而這些回應正揭露了他們這次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

其中一段錄影是訪問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訪問以中文進行,配有英文字幕,題目是「我們相信挪亞方舟還是相信方舟背後的上帝?」(Do We Believe in the Noah’s Ark or the God behind it?)袁文輝解釋他們的探索行動和是次宣布「發現方舟」的背後是帶有傳福音的動機。首先,袁不諱言地說他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之前一個有關發現方舟的虛假宣布:

幾十年前,一本《人造衛星拍攝到的方舟圖片》(The Ark Found by Satellite Photo)的小冊子出版了。當我們閱讀這本小冊子,知道這是一則消息,是有關在阿拉臘山(Mt.Ararat)的山腳某處發展一個似是挪亞方舟的形狀。後來,人們得知這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地貌,並不是挪亞方舟。但我就是藉著這則消息而成為基督徒的。有許多人也是跟我一樣。到今日,當我攀登過亞拉臘山,也證實那本小冊子記述的並非挪亞方舟,難到這會令我對耶穌基督失去信心嗎?完全不會。這本小冊子的內容設計就是要藉著一則新聞消息,去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和使人感興趣,藉著討論這則新聞,引領人認識上帝多一些。只要有人歸向上帝,上帝會繼續向那人啟示祂自己。這些啟示會遠遠超過從方舟而得到的。

正因為袁自己成為基督徒是因著一個可以被視為是虛謊的手法(那個有關方舟的宣布引發起他的興趣,雖然最終那「不是挪亞方舟」),所以,袁便認為用類似的欺騙手法去吸引人歸向基督教是可以接受的。

袁繼續談到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宣稱是否能得到證實這問題,令人震驚的是(其實這可能不足為奇)袁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只要有人認識耶穌,用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他的這番說話令人吃驚:

「我們只可以相信上帝,既然如此,我們還需要100%的真憑實據嗎?在靈性的旅途上,我們不一定經常有100%的真憑實據,但是100%的信心就不可缺少。」

「對我們來說,我們相信是上帝帶領我們去攀登亞拉臘山,我們也相信是上帝帶領我們去發現這個結構。事實上,在還未找到這個結構之前,我們就已經是這樣相信了(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當我們認為它可能就在那裏,然後我們就發現了一些線索和踪跡,到最後我們終於發現了這個結構。」

「但是藉科學方法是無法驗證那結構是否真的是挪亞方舟(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所以你要相信聖經的記載,就是挪亞方舟和洪水的確存在過。」

這即是說袁最終承認他們「99.9%確定」那是挪亞方舟的這個聲稱是不真確的,因為「科學方法是無法驗證那結構是否真的是挪亞方舟」。

也許袁最昭然若揭的言論就是他面無愧色地承認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只是利用科學去令更多人歸向基督教。在這段錄影的第5分12秒,他承認:

「作為成熟的基督徒,我們說話要準確。當我們從新聞或科學的角度去談論方舟時,我們只不過是在利用這些資料,方舟本身不是真理,它是可以改變的。即使我今天90%肯定那是方舟,是假設了餘下的10%有一天也能證實那不是方舟,即便如此,我認為無關重要。因為人相信的不只是挪亞方舟本身,他們應該相信在挪亞方舟背後工作的上帝(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

袁繼續拿他們「發現」挪亞方舟的宣布與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的宣稱相比較。他認為雖然都靈裹屍布已不下數次被證實是假的,但它仍然令許多人信了耶穌。他認為藉這兩個假的宣稱所引起的公眾關注和製造出來的傳福音機會,已足以蓋過這兩個宣稱其實是假的這個事實。以道德層面去挑戰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探險家」的結論是,只要有成效,任何欺騙的手法都變得理所當然。這也許是近幾十年來最令人震驚、最有預謀、最明目張膽和不負責任的濫用考古學行為。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完全以一個心安理得的態度,利用他們自己也承認是欺騙的手法去愚弄別人歸向基督教。

另一段錄影是兩人的會談,一位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成員李耀輝(Panda Lee),另一位是與這個機構合作的土耳其官員埃圖魯(Ahmet Ertugru),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用這段錄影為自己虛假的聲稱作辯護,然而這可能是最令人質疑的辯護。埃圖魯指派斯博士(Dr. Randall Price)不是「好基督徒」,派斯博士是美國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猶太研究中心的主管,也是方舟探索隊的前夥伴,因為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不和,派斯博士質疑基督徒發布未經證實的言論,這當然是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

「如果一切關於挪亞方舟的宣布都是假的,他們要想一想派斯博士是不是個好基督徒。我(Ertugru)不認為他是好基督徒,因為好基督徒是不會指控他的弟兄是撒謊者。」

根據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說法,只要基督徒質疑另一位基督的虛假聲稱,這質疑的舉動已令他變成一個壞基督徒,就算那個聲稱已被承認是建立在謊言之上,其目的只是要吸引更多人成為基督徒。

諷剌的是,派斯博士也曾犯同樣的過錯,就是嘗試利用考古學去傳播福音。在TrueLife.org最近發放的的錄影中,派斯博士總結時說,他相信研究考古證據可以證明聖經的可信性,而這些證據會向人發出相信耶穌的邀請:

「朋友們,耶穌不錯是位先知,不過祂比先知還要大,祂是上帝的兒子。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講的最後一些說話,其中有一段是:如果他們不說話,石頭都會歡呼。你會看見考古紀錄作的見證,我們都知道沒有一件考古發現是跟聖經記載的事相違背。事實上,它們是聖經的最可信佐證。考古紀錄已經顯示聖經是可信的,既然聖經是可靠的考古見證,那麼聖經的信息就是可信的,而聖經的信息都是關於耶穌。你會接受耶穌嗎?」

派斯博士雖然終止了跟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探索隊的合作和經濟關係,也不接受他們的發現,但他卻仍然濫用考古學作為傳福音的工具,把一選取出來的考古資料,織成宗教彩衣,呼籲觀眾相信耶穌。他繼續分析考古資料,公開地用這些資料宣示耶穌的神性,這顯然不是考古學要扮演的角色。

最後,我們可以拿派斯博士濫用考古學的做法來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近期的宣傳運動作個簡單的對比。很明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整個使命行動是一個有計劃的騙局,想要藉有關挪亞方舟的虛假宣稱去使人歸向基督教。而令人無法想像的是,竟然會有基督徒群體會接受這種傳福音的方式、甚或是這種科學。

要火熱地傳福音,成為傳播福音者經常向基督徒苛索金錢的標準理由,用籌集到的金錢去進行這類的宗教探索。推銷理論已經明說:「你不是想人相信聖經嗎?那好,如果我們發現挪亞方舟,那麼全世界都會相信聖經。」結果很多人奉獻金錢給挪亞方舟探索隊,期望這項發現能引發一連串的事件,使世人相信聖經的記載都是真的。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捐獻只是用來資助一班業餘的旅客免費去了幾次土耳其。他們用捐獻者的金錢飛往充滿異國風情的土地,在那裏攀山,在豪華的晚宴中獲封為榮譽市民。在海外享受完這趟興奮之旅後,剩下的金錢便用於該機構各樣的事工。

這些機構到最後只有兩種結局:一就是他們一無所獲,二就是他們直接向媒體發布嘩眾取寵的言論,直到他們所謂的「發現」被國際性的學術團體駁倒。然而不管是那種結局,這些機構仍然會向他們的捐獻者索取更多贊助。他們會用兩種方法:一是聲稱自己為信仰而受迫害,成為「無神論」科學家的受害者,堅稱自己的宣布被駁倒是因為有些人「要打壓信仰真理」;二是用類似「我們已經非常接近了」的講法,索取更多的金錢去完成「使命」。當然,每年他們都是毫無進展,而每年捐獻者又會忘記探索隊已經多次宣稱發現挪亞方舟,但終究是什麼也沒有。

(本文轉載自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Robert Cargill 博士為洛杉機加州大學考古學博士)

作者簡介

ROBERT R. CARGILL

Scholarship

Dr. Cargill is trained in biblical studies,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He also specializes in several disciplines with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cluding virtual realit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He earned his B.S. from CSU Fresno in Human Physiology, following a pre-med curriculum. He earned his M.S. in Christian Ministry from Pepperdine University, and went on earn his seminary degree, the Master of Divinity (M.Div.) from Pepperdine. He then earned a M.A.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Civilizations from UCLA. He completed his Ph.D. work at UCLA in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2008. Dr. Cargill’s doctoral research focused primarily on archaeology and literature of Second Temple period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with an emphasis on Qumran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He also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virtual reality and digital modeling to test proposed reconstructions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obert has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field excavations, including Banias (ancient Caesarea Philippi), Omrit, and Hazor. He has presented several academic papers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ngresses of th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Robert is th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ordinator for the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UCLA. He also serves as the Chief Architect and Designer of the Qumran Visualization Project, a real time virtual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of Qumran, near where the Dead Sea Scrolls were discovered.

呼籲教牧、神學生求正、求真(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視像中,指出神學是讓我們用上帝給我們的腦袋去思考、驗證真理。他勸勉教牧及神學生應以求問態度,對懷疑的事情提出來討論,用上帝賦予人類的理性來求真。
(胡志偉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影片:胡志偉牧師分析方舟事件:呼籲教牧、神學生求正、求真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影音使團的回應態度與手法(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視像中提出,影音使團面對質疑時,不能靠挑戰別人發言的資格和抹黑,來逃避給予正面的解釋及邀請更多學者參與討論,他們也需要提出客觀的證據,使真相越辯越明。基督徒需要有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學養,免致未信的人以為基督徒是沒有理性及欠嚴謹科學態度的人。
(胡志偉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影片:胡志偉牧師分析方舟事件:影音使團的回應態度與手法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胡志偉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影片:胡志偉牧師分析方舟事件:「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