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Robert Cargill 博士在文章的上篇中,強調傳播福音也要重視誠信,不能用欺騙的方法吸引人聽福音,並舉出一些例子,顯示這些做法有甚麼不對的地方。
引言
2010年4月,挪亞方舟國際事工(Noah’s Ark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這個以香港為基地的團體,連同其夥伴影音使團(The Media Evangelism Ltd)宣布他們已發現挪亞方舟。長久以來,宗教機構為要傳福音而不斷濫用考古學的行為,這事又添一個新例。
幾乎所有界別的學者,包括科學界和宗教界的,都馬上發聲反對這次宣稱,指這是一間福音機構公開地以引起輿論但失實的消息,試圖展開一連串吸引人歸向基督教的宣傳活動,藉此銷售DVD、主題公園和「方舟博覽館」的入場券。他們故意繞過學術圈子,就是知道若被學者識破,這艘「謊舟號」將無法啟航。
不幸的是,雖然學術界對這個未經證實的宣稱作出即時揭露、深入剖析和徹底否定,但這個團體卻仍然在維護它的立場。更可惜的是,學術界近期的努力,依然無法停止陸續有團體利用「新聞發布會」去製造一些發現「挪亞方舟」、「約櫃」和「耶穌被掛的那個『真』十字架的殘片」等驚世宣言;他們把考古學和宗教信仰無媒結合,藉以圖利;這些基督徒用的都是騙人的技倆。正是如此,學者們更需要繼續以精密的邏輯,提出確鑿的理據,去對抗每一次有人作出這樣令人不耻的宣稱。
這些經常利用考古學作為傳福音和賺錢工具的行為,是必須要持續不懈、積極有力地去反擊的。對於考古學家來說,要即時及公開地去反擊虛假科學和這班懷著宗教目的業餘的方舟探索者,其重要性就等同是他們必須親自到考古原址進行發掘和研究一樣。現今資訊媒體發達,人們收看歷史頻道和瀏覽互聯網的次數,遠比翻閱專業雜誌多。這些宗教團體為了傳福音而歪曲科學並作出一些嘩眾取寵的聲稱,如果考古學家不反擊的話,賠上的,就是任由那些以意識形態作主導、不符合科學的言論貶低了學者們自己的研究成果、言論聲明、甚至影響整個學術界的專業規則;而這正是那些擺出一副科學家姿態的福音機構的目的。如果他們用夠多的劣質科學去滿足傳媒的需要,那就可以抵擋那些來自正規考古學家的反擊。這樣,群眾將難以分辨那些資料是屬實的,那些是虛假的,由於感到無所適從,群眾便會把劣質科學看為是有可能存在的,而視之與正規科學有同樣認受性。
當我為互聯網促進了知識和學習的自由化而拍掌之餘,我沒有忘記學者的誠信和權威仍然有它們的位置。學者受過嚴格而專業的訓練,這份權威是絕不可以拱手讓給這些業餘人士,不論他們是如何的情緒高漲又或是怎樣的無處不在。雖然人人都享有言論自由,但這不代表所有關於考古的言論都可以平等對待。
傳播福音者和劣質科學家濫用科學為求發表宗教言論的情形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學術界向來不屑加入討論或反駁荒謬的科學言論。只要正規學者一直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或「有其它學術文章要寫」等理由,置身事外,不就有關考古議題直接回應公眾,那些業餘人士、僱用人員和宗教商販便可穩操勝券。這些騙子就是看準學者們一貫的沉默、漠不關心和抽離群眾的習性。正是學者們這種不聞不問的態度令這些劣質科學得勢。
考古學不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它是一門科學,它必須恪守科學的指引、原則和方法。科學方法是不能因著方便而隨便應用的,它是一套原則,是所有科學家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要遵守的。如果有人想用科學去支持自己的言論,他就得貫徹始終、不折不扣地依循這一套原則,不論在這套原則下,得到的科學證據會指向什麼結論。一個人必須願意完全依循這套科學方法,他作出的科學結論才會被人認真看待,而他才算是一位有誠信的科學家。如果有人想用科學去進行研究,那麼他就不可以因為這套科學方法會違背他的宗教認信而棄用這套方法。
那些濫用考古學來實現自己宗教意圖的人,他們急於摒棄物理學定律,繞過科學的範圍,編造不可思議的解釋,使一些仍然存疑的言論,例如洪水和挪亞方舟事件,變成可信的事實,與此同時,他們又試圖借用科學的權威,因這些科學正好支持他們的宗教立論,他們的這種行為令人極為震驚。這些機構貪圖方便利用了科學,卻又狡猾地為此作科學爭辯,因為他們知道科學終究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可正可反。他們用科學的術語去發表自己的言論,試圖說服群眾去接受那些已經被正規科學家推倒的言論。他們稱自己的假科學為「發現」,把它當成是真科學,默禱科學界不要把他們的文字遊戲當作一回事,是不值得他們花費精力去作學術駁斥的。於是,這些冒牌科學家又再一次因學者們的置身事外而得逞。
為了把我之前所說的付諸行動,現在我會說明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卑劣本質,與及它如何明目張膽地以欺騙的手段,濫用考古學為求達致傳福音的目的。我之前已提出這次探索行動是以「挪亞方舟國際事工」這個名稱去自我實現使命的,跟它一起去犯科學罪行的是影音使團,這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致力建立一個基督教媒體,採用現代人能明白的語言,拓展我們主耶穌的國度。」的一個機構。打從開始,這個團體就沒有試圖隱瞞他們是要尋找某些特別的東西(挪亞方舟),這是某類基督徒的一項「使命」,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使人歸向自己,也就是要招攬更多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單從他們機構的名字就足已令學者們起疑心。
面對來自學術界各種的批評,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製作了一系列的錄影來辯駁。就正規學術界批評他們採用的手法和所作的結論,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和影音使團作出回應,而這些回應正揭露了他們這次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
其中一段錄影是訪問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訪問以中文進行,配有英文字幕,題目是「我們相信挪亞方舟還是相信方舟背後的上帝?」(Do We Believe in the Noah’s Ark or the God behind it?)袁文輝解釋他們的探索行動和是次宣布「發現方舟」的背後是帶有傳福音的動機。首先,袁不諱言地說他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之前一個有關發現方舟的虛假宣布:
幾十年前,一本《人造衛星拍攝到的方舟圖片》(The Ark Found by Satellite Photo)的小冊子出版了。當我們閱讀這本小冊子,知道這是一則消息,是有關在阿拉臘山(Mt.Ararat)的山腳某處發展一個似是挪亞方舟的形狀。後來,人們得知這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地貌,並不是挪亞方舟。但我就是藉著這則消息而成為基督徒的。有許多人也是跟我一樣。到今日,當我攀登過亞拉臘山,也證實那本小冊子記述的並非挪亞方舟,難到這會令我對耶穌基督失去信心嗎?完全不會。這本小冊子的內容設計就是要藉著一則新聞消息,去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和使人感興趣,藉著討論這則新聞,引領人認識上帝多一些。只要有人歸向上帝,上帝會繼續向那人啟示祂自己。這些啟示會遠遠超過從方舟而得到的。
正因為袁自己成為基督徒是因著一個可以被視為是虛謊的手法(那個有關方舟的宣布引發起他的興趣,雖然最終那「不是挪亞方舟」),所以,袁便認為用類似的欺騙手法去吸引人歸向基督教是可以接受的。
袁繼續談到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宣稱是否能得到證實這問題,令人震驚的是(其實這可能不足為奇)袁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只要有人認識耶穌,用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他的這番說話令人吃驚:
「我們只可以相信上帝,既然如此,我們還需要100%的真憑實據嗎?在靈性的旅途上,我們不一定經常有100%的真憑實據,但是100%的信心就不可缺少。」
「對我們來說,我們相信是上帝帶領我們去攀登亞拉臘山,我們也相信是上帝帶領我們去發現這個結構。事實上,在還未找到這個結構之前,我們就已經是這樣相信了(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當我們認為它可能就在那裏,然後我們就發現了一些線索和踪跡,到最後我們終於發現了這個結構。」
「但是藉科學方法是無法驗證那結構是否真的是挪亞方舟(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所以你要相信聖經的記載,就是挪亞方舟和洪水的確存在過。」
這即是說袁最終承認他們「99.9%確定」那是挪亞方舟的這個聲稱是不真確的,因為「科學方法是無法驗證那結構是否真的是挪亞方舟」。
也許袁最昭然若揭的言論就是他面無愧色地承認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只是利用科學去令更多人歸向基督教。在這段錄影的第5分12秒,他承認:
「作為成熟的基督徒,我們說話要準確。當我們從新聞或科學的角度去談論方舟時,我們只不過是在利用這些資料,方舟本身不是真理,它是可以改變的。即使我今天90%肯定那是方舟,是假設了餘下的10%有一天也能證實那不是方舟,即便如此,我認為無關重要。因為人相信的不只是挪亞方舟本身,他們應該相信在挪亞方舟背後工作的上帝(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
袁繼續拿他們「發現」挪亞方舟的宣布與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的宣稱相比較。他認為雖然都靈裹屍布已不下數次被證實是假的,但它仍然令許多人信了耶穌。他認為藉這兩個假的宣稱所引起的公眾關注和製造出來的傳福音機會,已足以蓋過這兩個宣稱其實是假的這個事實。以道德層面去挑戰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探險家」的結論是,只要有成效,任何欺騙的手法都變得理所當然。這也許是近幾十年來最令人震驚、最有預謀、最明目張膽和不負責任的濫用考古學行為。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完全以一個心安理得的態度,利用他們自己也承認是欺騙的手法去愚弄別人歸向基督教。
另一段錄影是兩人的會談,一位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成員李耀輝(Panda Lee),另一位是與這個機構合作的土耳其官員埃圖魯(Ahmet Ertugru),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用這段錄影為自己虛假的聲稱作辯護,然而這可能是最令人質疑的辯護。埃圖魯指派斯博士(Dr. Randall Price)不是「好基督徒」,派斯博士是美國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猶太研究中心的主管,也是方舟探索隊的前夥伴,因為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不和,派斯博士質疑基督徒發布未經證實的言論,這當然是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
「如果一切關於挪亞方舟的宣布都是假的,他們要想一想派斯博士是不是個好基督徒。我(Ertugru)不認為他是好基督徒,因為好基督徒是不會指控他的弟兄是撒謊者。」
根據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說法,只要基督徒質疑另一位基督的虛假聲稱,這質疑的舉動已令他變成一個壞基督徒,就算那個聲稱已被承認是建立在謊言之上,其目的只是要吸引更多人成為基督徒。
諷剌的是,派斯博士也曾犯同樣的過錯,就是嘗試利用考古學去傳播福音。在TrueLife.org最近發放的的錄影中,派斯博士總結時說,他相信研究考古證據可以證明聖經的可信性,而這些證據會向人發出相信耶穌的邀請:
「朋友們,耶穌不錯是位先知,不過祂比先知還要大,祂是上帝的兒子。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講的最後一些說話,其中有一段是:如果他們不說話,石頭都會歡呼。你會看見考古紀錄作的見證,我們都知道沒有一件考古發現是跟聖經記載的事相違背。事實上,它們是聖經的最可信佐證。考古紀錄已經顯示聖經是可信的,既然聖經是可靠的考古見證,那麼聖經的信息就是可信的,而聖經的信息都是關於耶穌。你會接受耶穌嗎?」
派斯博士雖然終止了跟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探索隊的合作和經濟關係,也不接受他們的發現,但他卻仍然濫用考古學作為傳福音的工具,把一選取出來的考古資料,織成宗教彩衣,呼籲觀眾相信耶穌。他繼續分析考古資料,公開地用這些資料宣示耶穌的神性,這顯然不是考古學要扮演的角色。
最後,我們可以拿派斯博士濫用考古學的做法來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近期的宣傳運動作個簡單的對比。很明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整個使命行動是一個有計劃的騙局,想要藉有關挪亞方舟的虛假宣稱去使人歸向基督教。而令人無法想像的是,竟然會有基督徒群體會接受這種傳福音的方式、甚或是這種科學。
要火熱地傳福音,成為傳播福音者經常向基督徒苛索金錢的標準理由,用籌集到的金錢去進行這類的宗教探索。推銷理論已經明說:「你不是想人相信聖經嗎?那好,如果我們發現挪亞方舟,那麼全世界都會相信聖經。」結果很多人奉獻金錢給挪亞方舟探索隊,期望這項發現能引發一連串的事件,使世人相信聖經的記載都是真的。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捐獻只是用來資助一班業餘的旅客免費去了幾次土耳其。他們用捐獻者的金錢飛往充滿異國風情的土地,在那裏攀山,在豪華的晚宴中獲封為榮譽市民。在海外享受完這趟興奮之旅後,剩下的金錢便用於該機構各樣的事工。
這些機構到最後只有兩種結局:一就是他們一無所獲,二就是他們直接向媒體發布嘩眾取寵的言論,直到他們所謂的「發現」被國際性的學術團體駁倒。然而不管是那種結局,這些機構仍然會向他們的捐獻者索取更多贊助。他們會用兩種方法:一是聲稱自己為信仰而受迫害,成為「無神論」科學家的受害者,堅稱自己的宣布被駁倒是因為有些人「要打壓信仰真理」;二是用類似「我們已經非常接近了」的講法,索取更多的金錢去完成「使命」。當然,每年他們都是毫無進展,而每年捐獻者又會忘記探索隊已經多次宣稱發現挪亞方舟,但終究是什麼也沒有。
(本文轉載自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Robert Cargill 博士為洛杉機加州大學考古學博士)
作者簡介
Scholarship
Dr. Cargill is trained in biblical studies,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He also specializes in several disciplines with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cluding virtual realit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He earned his B.S. from CSU Fresno in Human Physiology, following a pre-med curriculum. He earned his M.S. in Christian Ministry from Pepperdine University, and went on earn his seminary degree, the Master of Divinity (M.Div.) from Pepperdine. He then earned a M.A.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Civilizations from UCLA. He completed his Ph.D. work at UCLA in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2008. Dr. Cargill’s doctoral research focused primarily on archaeology and literature of Second Temple period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with an emphasis on Qumran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He also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virtual reality and digital modeling to test proposed reconstructions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obert has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field excavations, including Banias (ancient Caesarea Philippi), Omrit, and Hazor. He has presented several academic papers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ngresses of th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Robert is th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ordinator for the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UCLA. He also serves as the Chief Architect and Designer of the Qumran Visualization Project, a real time virtual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of Qumran, near where the Dead Sea Scrolls were disco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