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濫用考古學來傳播福音(下)(Robert Cargill 博士.2010)

編者按:Robert Cargill 博士在下篇列出聖經考古學應有的出發點及做法,也指出了考古學的限制。

對「聖經考古」的提示

要透過考古去證明與聖經有關的記載,其實有一條更好的進路。真正的考古學家不會追求偉大的發現,不會希望藉某次驚世的發現去改變所有我們所知道的,他或她只會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放在漫長的考古挖掘和探索中。他們會讓證據自己親自說話,直到一幅更大的圖畫慢慢地形成,這幅圖畫會顯示當時的社會和經濟情況,當然,也會顯示宗教的情況。對那些希望在信仰和考古之間取得平衡的人,以下是一些提示:

(一)不要為找尋物件而從事考古發掘

我們去挖掘,然後找到一些挖掘出來的東西。這些挖掘出來的證據指向什麼,我們就跟隨什麼;這些證據說明什麼,我們就報告什麼。考古學家不會為要「證明聖經是可信的」而工作。早期的這種「一手拿挖鏟,一手拿聖經」的做法極為不當,因為這會使人只急於找尋那些他們想要看到的,或期望要看到的,而不是看那些真正在當場的。

學者必須完全跟隨考古資料的引導。有時候,考古資料會與聖經所記載的不一致,的確,有很多考古地點和聖經的相關經文不符合,但這並不表示聖經沒有記載真實的事情,又或者在其它地方也不會找到確實的證據。其實,這些泛駁的證據往往非常重要,它告訴學者們很多有關於聖經作者和他想傳達的特別信息。為什麼作者在記載某一段經文時,其內容是無從考證或基於史實的?作者是靠口述傳統來寫作嗎?他是在刻意建構一個故事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他的動機又是什麽?諸如這類具爭議性的問題,對每一位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他會去尋找某個特定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的歷史資料,並去驗證跟這同一時期的故事寫作。

(二)遵從嚴謹的科學方法

運用嚴謹的方法就會得出嚴謹的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會更被學者和公眾接受。同樣,嚴謹的結論必須建基在一套認可的方法、具透明度的挖掘、反覆的驗證和關鍵性的分析之上,這會大大提高這位考古學家和他所屬機構的可信程度。他不會妄下判斷,只好好地做筆記,記載每一個資料,特別是那些與他正在進行的假設有矛盾的資料。最令人敬佩和折服的方法論莫過於是一位學者願意承認他原先的假設已被駁倒或需要修正、或是犯了最基本的錯誤而需全盤放棄。

單調的考古方法也許是沉悶的,但它卻是每一位考古學家的長久夥伴。因為它讓後繼的挖掘者可以追溯前考古學家留下的每一個蹤跡,從前發掘出來的每一桶泥土及至是每一個作過的決定都可以重新被檢視和核實其真確性。這也使後繼的挖掘者不需要從一個洞去重新開始每一個考古步驟。誠信是靠長年累月工作去換取的,並非靠一次考古發現而速成的。然而,誠信一經建立就相當有份量;就是憑該考古學家是否有遵守這套考古方法,可以讓學術界最終判斷他是否有誠信。

(三)要清楚知道不是每個考古物件都相同

每一個證據都必須按其個別的情形作判斷。所以,雖然有關挪亞方舟或神聖之杯的證據都欠奉,這兩樣東西很有可能出自傳說,但這不一定能推論至古以色列民沒有跟隨一具包金的木箱(約櫃)去步入連番的戰爭中。其實,那隻約櫃非常有可能是真實的歷史,否則在一個嚴禁造偶像的群體中,竟然有一個這樣耀眼奪目、人手所製,可供膜拜之物,是非常令人費解的。因此,每一件物件都是獨特的,都應該將它們一件件分開,獨立處理。

(四)考古學家不是要尋找「寶物」

在過去,人們視考古學不外乎是一項尋找希世珍寶藏的行為;到今日,很多考古學家對民族研究和聚落形態更感興趣,這興趣比他們要找到「真十字架」更大。牆壁、器皿、刻字和銅錢的發現遠比金銀重要,因為這些東西能提供有關它們所在時期的種種背景資料,遠多過「寶藏」所能提供的。

(五)找合作夥伴

跟不同層面的人士一起合作,是考古挖掘工作的一貫慣例。合作的夥伴通常包括當地政府考古部門的一位代表,也有由具名望的學府所推薦的一至幾位的學者,和大量的義工。大部分正規的挖掘工作都所費不菲,個人難以獨立承擔。所以,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會尋求學術界的夥伴,這不單是為了提高是次考古挖掘工作的可信性,最重要的是要互相承擔責任。同樣地,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是在進行其他挖掘的時候,整理出他們的工作方向。考古學家單靠一己之力而在短期內取得成功的事例是非常罕有的。考古工作需要龐大的金錢資助和學術機構的支持,當考古學家向外籌集資金時,學者就有充分的理由去了解他們的考古目的。有誠信的考古學家是謙遜的,他們會為所託付的盡心竭力,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惟有當他已經建立起個人的信譽和將正統教育所學到的知識,實踐在考古工作上,他才算得上是正規的考古學家。

(六)接受同行的評核過程

有信譽的考古學家會接受某些形式的評核程序,容許其他學者去質疑自己的考古發現。有些考古學家會發表文章在經審訂的學術報刊,有些則在全國性的會議上發表論文,還有些會透過博客和網站即時公開自己的發現,徵集評語和回應。不管選擇那一種發布方式,優秀的考古學家都會對批評和回應表示歡迎,甚至(特別是)他已預料到有人會不同意他所發現的。只有同行的評核和質疑才能確保考古學家所做的解說受到拉力測試,最終達成可接受的共識。要謹記,歸根究底這並不關乎你信甚麼或你能證明什麼,而是用一個批判性的方法去評核一個考古學者的誠信和那個考古項目的優劣,然後作出結論。如果所用的方法合乎科學,所得出的結果又經同行審定並發布在有公信力的刊物、書籍和互聯網上,這樣的考古項目和學者才是誠實可信的。

最後,真正的考古學家是絕對不會投身尋找約櫃、挪亞方舟或神聖之杯的行列,因為這類探索行動一定會引起學術界即時的嘲笑和指責,而這些嘲笑和指責也是投身這類探索行動的人自討的。

考古學絕對不能用於傳播福音。要證明上帝神聖的可信性也不是科學要扮演的角色,因為科學方法本身是建立在一套反證的系統上。科學方法從來不是用作證明什麼,它只是要去推翻一項假設的命題。只要有一項假設命題出現,科學方法就會嘗試去推翻它。那些未被推翻的假設,是屬於仍然有生存的空間的一些說法。這就是為甚麼科學家和有信仰之民都可以理直氣壯地爭辯說:人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科學也不能否定上帝的存在。

這一切都在說明科學不能證明任何事物,它只能提供反證。證據本身從來不是最終判詞,它只不過是當下最好的結論而已。聖經不是藉著一套講求證據和辯明的的系統來運作的,這事絕非巧合。在《約翰福音》二十章24至29節講到一個有關要求「證據」才肯相信的例子,「多疑的」多馬不像那些無需證據就相信的人那樣受到「祝福」。最後,信仰的宣稱或許可以提及考古內容,但考古學永遠無法證明聖經記載的真實性。這是關乎信仰的事──考古學是不應該也不能在這個領域內大膽發言的,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Robert Cargill 博士為洛杉機加州大學考古學博士。本文轉載自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作者簡介

ROBERT R. CARGILL (http://www.bobcargill.com/)

Scholarship

Dr. Cargill is trained in biblical studies,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He also specializes in several disciplines with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cluding virtual realit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He earned his B.S. from CSU Fresno in Human Physiology, following a pre-med curriculum. He earned his M.S. in Christian Ministry from Pepperdine University, and went on earn his seminary degree, the Master of Divinity (M.Div.) from Pepperdine. He then earned a M.A.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Civilizations from UCLA. He completed his Ph.D. work at UCLA in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2008. Dr. Cargill’s doctoral research focused primarily on archaeology and literature of Second Temple period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with an emphasis on Qumran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He also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virtual reality and digital modeling to test proposed reconstructions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obert has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field excavations, including Banias (ancient Caesarea Philippi), Omrit, and Hazor. He has presented several academic papers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ngresses of th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Robert is th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ordinator for the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UCLA. He also serves as the Chief Architect and Designer of the Qumran Visualization Project, a real time virtual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of Qumran, near where the Dead Sea Scrolls were discovered.

有關濫用考古學來傳播福音(上)(Robert Cargill 博士.2010)

編者按:Robert Cargill 博士在文章的上篇中,強調傳播福音也要重視誠信,不能用欺騙的方法吸引人聽福音,並舉出一些例子,顯示這些做法有甚麼不對的地方。

引言

2010年4月,挪亞方舟國際事工(Noah’s Ark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這個以香港為基地的團體,連同其夥伴影音使團(The Media Evangelism Ltd)宣布他們已發現挪亞方舟。長久以來,宗教機構為要傳福音而不斷濫用考古學的行為,這事又添一個新例。

幾乎所有界別的學者,包括科學界和宗教界的,都馬上發聲反對這次宣稱,指這是一間福音機構公開地以引起輿論但失實的消息,試圖展開一連串吸引人歸向基督教的宣傳活動,藉此銷售DVD、主題公園和「方舟博覽館」的入場券。他們故意繞過學術圈子,就是知道若被學者識破,這艘「謊舟號」將無法啟航。

不幸的是,雖然學術界對這個未經證實的宣稱作出即時揭露、深入剖析和徹底否定,但這個團體卻仍然在維護它的立場。更可惜的是,學術界近期的努力,依然無法停止陸續有團體利用「新聞發布會」去製造一些發現「挪亞方舟」、「約櫃」和「耶穌被掛的那個『真』十字架的殘片」等驚世宣言;他們把考古學和宗教信仰無媒結合,藉以圖利;這些基督徒用的都是騙人的技倆。正是如此,學者們更需要繼續以精密的邏輯,提出確鑿的理據,去對抗每一次有人作出這樣令人不耻的宣稱。

這些經常利用考古學作為傳福音和賺錢工具的行為,是必須要持續不懈、積極有力地去反擊的。對於考古學家來說,要即時及公開地去反擊虛假科學和這班懷著宗教目的業餘的方舟探索者,其重要性就等同是他們必須親自到考古原址進行發掘和研究一樣。現今資訊媒體發達,人們收看歷史頻道和瀏覽互聯網的次數,遠比翻閱專業雜誌多。這些宗教團體為了傳福音而歪曲科學並作出一些嘩眾取寵的聲稱,如果考古學家不反擊的話,賠上的,就是任由那些以意識形態作主導、不符合科學的言論貶低了學者們自己的研究成果、言論聲明、甚至影響整個學術界的專業規則;而這正是那些擺出一副科學家姿態的福音機構的目的。如果他們用夠多的劣質科學去滿足傳媒的需要,那就可以抵擋那些來自正規考古學家的反擊。這樣,群眾將難以分辨那些資料是屬實的,那些是虛假的,由於感到無所適從,群眾便會把劣質科學看為是有可能存在的,而視之與正規科學有同樣認受性。

當我為互聯網促進了知識和學習的自由化而拍掌之餘,我沒有忘記學者的誠信和權威仍然有它們的位置。學者受過嚴格而專業的訓練,這份權威是絕不可以拱手讓給這些業餘人士,不論他們是如何的情緒高漲又或是怎樣的無處不在。雖然人人都享有言論自由,但這不代表所有關於考古的言論都可以平等對待。

傳播福音者和劣質科學家濫用科學為求發表宗教言論的情形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學術界向來不屑加入討論或反駁荒謬的科學言論。只要正規學者一直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或「有其它學術文章要寫」等理由,置身事外,不就有關考古議題直接回應公眾,那些業餘人士、僱用人員和宗教商販便可穩操勝券。這些騙子就是看準學者們一貫的沉默、漠不關心和抽離群眾的習性。正是學者們這種不聞不問的態度令這些劣質科學得勢。

考古學不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它是一門科學,它必須恪守科學的指引、原則和方法。科學方法是不能因著方便而隨便應用的,它是一套原則,是所有科學家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要遵守的。如果有人想用科學去支持自己的言論,他就得貫徹始終、不折不扣地依循這一套原則,不論在這套原則下,得到的科學證據會指向什麼結論。一個人必須願意完全依循這套科學方法,他作出的科學結論才會被人認真看待,而他才算是一位有誠信的科學家。如果有人想用科學去進行研究,那麼他就不可以因為這套科學方法會違背他的宗教認信而棄用這套方法。

那些濫用考古學來實現自己宗教意圖的人,他們急於摒棄物理學定律,繞過科學的範圍,編造不可思議的解釋,使一些仍然存疑的言論,例如洪水和挪亞方舟事件,變成可信的事實,與此同時,他們又試圖借用科學的權威,因這些科學正好支持他們的宗教立論,他們的這種行為令人極為震驚。這些機構貪圖方便利用了科學,卻又狡猾地為此作科學爭辯,因為他們知道科學終究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可正可反。他們用科學的術語去發表自己的言論,試圖說服群眾去接受那些已經被正規科學家推倒的言論。他們稱自己的假科學為「發現」,把它當成是真科學,默禱科學界不要把他們的文字遊戲當作一回事,是不值得他們花費精力去作學術駁斥的。於是,這些冒牌科學家又再一次因學者們的置身事外而得逞。

為了把我之前所說的付諸行動,現在我會說明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卑劣本質,與及它如何明目張膽地以欺騙的手段,濫用考古學為求達致傳福音的目的。我之前已提出這次探索行動是以「挪亞方舟國際事工」這個名稱去自我實現使命的,跟它一起去犯科學罪行的是影音使團,這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致力建立一個基督教媒體,採用現代人能明白的語言,拓展我們主耶穌的國度。」的一個機構。打從開始,這個團體就沒有試圖隱瞞他們是要尋找某些特別的東西(挪亞方舟),這是某類基督徒的一項「使命」,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使人歸向自己,也就是要招攬更多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單從他們機構的名字就足已令學者們起疑心。

面對來自學術界各種的批評,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製作了一系列的錄影來辯駁。就正規學術界批評他們採用的手法和所作的結論,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和影音使團作出回應,而這些回應正揭露了他們這次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

其中一段錄影是訪問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訪問以中文進行,配有英文字幕,題目是「我們相信挪亞方舟還是相信方舟背後的上帝?」(Do We Believe in the Noah’s Ark or the God behind it?)袁文輝解釋他們的探索行動和是次宣布「發現方舟」的背後是帶有傳福音的動機。首先,袁不諱言地說他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之前一個有關發現方舟的虛假宣布:

幾十年前,一本《人造衛星拍攝到的方舟圖片》(The Ark Found by Satellite Photo)的小冊子出版了。當我們閱讀這本小冊子,知道這是一則消息,是有關在阿拉臘山(Mt.Ararat)的山腳某處發展一個似是挪亞方舟的形狀。後來,人們得知這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地貌,並不是挪亞方舟。但我就是藉著這則消息而成為基督徒的。有許多人也是跟我一樣。到今日,當我攀登過亞拉臘山,也證實那本小冊子記述的並非挪亞方舟,難到這會令我對耶穌基督失去信心嗎?完全不會。這本小冊子的內容設計就是要藉著一則新聞消息,去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和使人感興趣,藉著討論這則新聞,引領人認識上帝多一些。只要有人歸向上帝,上帝會繼續向那人啟示祂自己。這些啟示會遠遠超過從方舟而得到的。

正因為袁自己成為基督徒是因著一個可以被視為是虛謊的手法(那個有關方舟的宣布引發起他的興趣,雖然最終那「不是挪亞方舟」),所以,袁便認為用類似的欺騙手法去吸引人歸向基督教是可以接受的。

袁繼續談到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宣稱是否能得到證實這問題,令人震驚的是(其實這可能不足為奇)袁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只要有人認識耶穌,用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他的這番說話令人吃驚:

「我們只可以相信上帝,既然如此,我們還需要100%的真憑實據嗎?在靈性的旅途上,我們不一定經常有100%的真憑實據,但是100%的信心就不可缺少。」

「對我們來說,我們相信是上帝帶領我們去攀登亞拉臘山,我們也相信是上帝帶領我們去發現這個結構。事實上,在還未找到這個結構之前,我們就已經是這樣相信了(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當我們認為它可能就在那裏,然後我們就發現了一些線索和踪跡,到最後我們終於發現了這個結構。」

「但是藉科學方法是無法驗證那結構是否真的是挪亞方舟(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所以你要相信聖經的記載,就是挪亞方舟和洪水的確存在過。」

這即是說袁最終承認他們「99.9%確定」那是挪亞方舟的這個聲稱是不真確的,因為「科學方法是無法驗證那結構是否真的是挪亞方舟」。

也許袁最昭然若揭的言論就是他面無愧色地承認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只是利用科學去令更多人歸向基督教。在這段錄影的第5分12秒,他承認:

「作為成熟的基督徒,我們說話要準確。當我們從新聞或科學的角度去談論方舟時,我們只不過是在利用這些資料,方舟本身不是真理,它是可以改變的。即使我今天90%肯定那是方舟,是假設了餘下的10%有一天也能證實那不是方舟,即便如此,我認為無關重要。因為人相信的不只是挪亞方舟本身,他們應該相信在挪亞方舟背後工作的上帝(強調字型是筆者所加)。」

袁繼續拿他們「發現」挪亞方舟的宣布與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的宣稱相比較。他認為雖然都靈裹屍布已不下數次被證實是假的,但它仍然令許多人信了耶穌。他認為藉這兩個假的宣稱所引起的公眾關注和製造出來的傳福音機會,已足以蓋過這兩個宣稱其實是假的這個事實。以道德層面去挑戰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探險家」的結論是,只要有成效,任何欺騙的手法都變得理所當然。這也許是近幾十年來最令人震驚、最有預謀、最明目張膽和不負責任的濫用考古學行為。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完全以一個心安理得的態度,利用他們自己也承認是欺騙的手法去愚弄別人歸向基督教。

另一段錄影是兩人的會談,一位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成員李耀輝(Panda Lee),另一位是與這個機構合作的土耳其官員埃圖魯(Ahmet Ertugru),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用這段錄影為自己虛假的聲稱作辯護,然而這可能是最令人質疑的辯護。埃圖魯指派斯博士(Dr. Randall Price)不是「好基督徒」,派斯博士是美國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猶太研究中心的主管,也是方舟探索隊的前夥伴,因為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不和,派斯博士質疑基督徒發布未經證實的言論,這當然是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

「如果一切關於挪亞方舟的宣布都是假的,他們要想一想派斯博士是不是個好基督徒。我(Ertugru)不認為他是好基督徒,因為好基督徒是不會指控他的弟兄是撒謊者。」

根據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說法,只要基督徒質疑另一位基督的虛假聲稱,這質疑的舉動已令他變成一個壞基督徒,就算那個聲稱已被承認是建立在謊言之上,其目的只是要吸引更多人成為基督徒。

諷剌的是,派斯博士也曾犯同樣的過錯,就是嘗試利用考古學去傳播福音。在TrueLife.org最近發放的的錄影中,派斯博士總結時說,他相信研究考古證據可以證明聖經的可信性,而這些證據會向人發出相信耶穌的邀請:

「朋友們,耶穌不錯是位先知,不過祂比先知還要大,祂是上帝的兒子。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講的最後一些說話,其中有一段是:如果他們不說話,石頭都會歡呼。你會看見考古紀錄作的見證,我們都知道沒有一件考古發現是跟聖經記載的事相違背。事實上,它們是聖經的最可信佐證。考古紀錄已經顯示聖經是可信的,既然聖經是可靠的考古見證,那麼聖經的信息就是可信的,而聖經的信息都是關於耶穌。你會接受耶穌嗎?」

派斯博士雖然終止了跟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探索隊的合作和經濟關係,也不接受他們的發現,但他卻仍然濫用考古學作為傳福音的工具,把一選取出來的考古資料,織成宗教彩衣,呼籲觀眾相信耶穌。他繼續分析考古資料,公開地用這些資料宣示耶穌的神性,這顯然不是考古學要扮演的角色。

最後,我們可以拿派斯博士濫用考古學的做法來與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近期的宣傳運動作個簡單的對比。很明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的整個使命行動是一個有計劃的騙局,想要藉有關挪亞方舟的虛假宣稱去使人歸向基督教。而令人無法想像的是,竟然會有基督徒群體會接受這種傳福音的方式、甚或是這種科學。

要火熱地傳福音,成為傳播福音者經常向基督徒苛索金錢的標準理由,用籌集到的金錢去進行這類的宗教探索。推銷理論已經明說:「你不是想人相信聖經嗎?那好,如果我們發現挪亞方舟,那麼全世界都會相信聖經。」結果很多人奉獻金錢給挪亞方舟探索隊,期望這項發現能引發一連串的事件,使世人相信聖經的記載都是真的。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捐獻只是用來資助一班業餘的旅客免費去了幾次土耳其。他們用捐獻者的金錢飛往充滿異國風情的土地,在那裏攀山,在豪華的晚宴中獲封為榮譽市民。在海外享受完這趟興奮之旅後,剩下的金錢便用於該機構各樣的事工。

這些機構到最後只有兩種結局:一就是他們一無所獲,二就是他們直接向媒體發布嘩眾取寵的言論,直到他們所謂的「發現」被國際性的學術團體駁倒。然而不管是那種結局,這些機構仍然會向他們的捐獻者索取更多贊助。他們會用兩種方法:一是聲稱自己為信仰而受迫害,成為「無神論」科學家的受害者,堅稱自己的宣布被駁倒是因為有些人「要打壓信仰真理」;二是用類似「我們已經非常接近了」的講法,索取更多的金錢去完成「使命」。當然,每年他們都是毫無進展,而每年捐獻者又會忘記探索隊已經多次宣稱發現挪亞方舟,但終究是什麼也沒有。

(本文轉載自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Robert Cargill 博士為洛杉機加州大學考古學博士)

作者簡介

ROBERT R. CARGILL

Scholarship

Dr. Cargill is trained in biblical studies,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He also specializes in several disciplines with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cluding virtual realit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He earned his B.S. from CSU Fresno in Human Physiology, following a pre-med curriculum. He earned his M.S. in Christian Ministry from Pepperdine University, and went on earn his seminary degree, the Master of Divinity (M.Div.) from Pepperdine. He then earned a M.A.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Civilizations from UCLA. He completed his Ph.D. work at UCLA in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2008. Dr. Cargill’s doctoral research focused primarily on archaeology and literature of Second Temple period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with an emphasis on Qumran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He also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virtual reality and digital modeling to test proposed reconstructions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obert has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field excavations, including Banias (ancient Caesarea Philippi), Omrit, and Hazor. He has presented several academic papers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ngresses of th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Robert is th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ordinator for the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UCLA. He also serves as the Chief Architect and Designer of the Qumran Visualization Project, a real time virtual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of Qumran, near where the Dead Sea Scrolls were discovered.

《神學教育與價值取向的建立》(陸輝牧師.2010)

編者按:陸輝牧師在2010年10月伯特利神學院院訊「院長的話」中,重申在柏祺大學研究院網頁中作出對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方舟」的聲明,指「在缺乏必須及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在佈道活動內宣稱「發現方舟」的做法實有誤導之嫌,因此有所保留」,又指「以「發現方舟」為名義之籌款活動是不道德的。」陸輝牧師最後指出,聖經對「真理」有客觀的教導,不容妥協。

(陸輝牧師為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及柏棋大學研究院(香港)院長)

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梁斐生博士.2010)

編者按:在學術研究上,「疑是」與「確認」是不同的科學論述,兩者不能混淆,這是最基本的學術規範。本文以多個例子探討研究發現上弄虛作假的原因,並希望基督徒要有謹慎的態度,尋求真憑實證來見證真理的福音,否則其不負責任手法只會招來批評,壞了基督徒的誠信。

2010年1月12日英國的權威學術雜誌《Nature》發表了一篇社論 :〈出版或死亡於中國〉(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該文報導井岡山大學在英國《晶體學報》,70篇造假文章被撤銷而震驚學術界。 在中國,學術造假頻繁發生,最近被揭發的案件牽涉到大學校長、副校長、最高學府院長、院士、 等等。該文引用一項調查顯示,各高校和科研院學者為著追求高額獎金、住房福利、其他高額津貼,有近三分一的學者承認有剽竊、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學術不端、急功近利,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各國也有實例。1989年3月23日,美國猶他大學舉行震驚世界新聞發布會:弗萊許曼(Martin Fleischmann)和龐斯教授(Stanley Pons)宣告成功實現了世界各國 眾多物理學家的夢想——受控制的冷核聚變(Cold fusion)。核聚變是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正如太陽內部氫在極高溫度下聚合成氦原子的核聚變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此一來,人類就可以利用水中氫的同位素的冷核聚變釋放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核廢料的理想能源。

面對此驚人的科研宣告,筆者馬上差使手下二位最優秀的核子物理學家,在加拿大最先進的核子實驗室驗証此驚人的科研宣告。六、七個月之後,他們一致否定美國猶他大學的科研宣告。筆者的關切主要出自對啟示錄末日的預言 :「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啟示錄六章6節)。三十多年來,筆者越來越認定這是末日能源(油)與農產品(酒都是由農產品發酵而成)昂貴的預言;若人類可以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就不會有油和酒不可糟蹋的光境。

不久,美國能源局特殊委員會於1989年11月報告說,冷聚變沒有可以重覆的證據。結果,1990年5月,猶他大學校長被迫辭職。1991年6月,國家冷聚變研究所被關閉。他們被迫離開學術界之後,豐田汽車公司竟然資助他們在法國建造龐大的實驗室。日本通商產業省則在1992年拿出 2千萬美元資助冷聚變研究。最後,日本通商產業省與豐田公司分別在1997與1998年才終止此冷聚變研究專案。

在進化論的領域就有更多造假或誇大其詞的學術宣告,最典型的就是「皮爾當人」 (Piltdown Man)。 1913年道森(Charles Dawson)成功地說服大英博物館地理學部門主管伍德沃(A.S. Woodward), 從道森發掘的顱骨碎片重建的結果,顯示這顆頭顱骨在許多層面上類似現代人,但腦容量卻只有現代人的三分之二大。伍德沃就大膽的宣告「皮爾當人」代表人與猿猴之間失落的環節,它為進化論提供人類先由腦袋演化變大的有力考古證據。雖然,進化論一連串的造假,或誇大其詞的證據,都已先後被揭穿,仍然無法扭轉進化論先入為主的思想。

在出土文物方面,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2009年六大考古新發現,將安陽西高穴大墓斷定為曹操墓 引起異議。在此之前,參與該項目的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認爲,是否曹操墓尚不能蓋棺論定 ?著名文博專家、南方博物院前院長梁白泉提出質疑 :「沒有鐵證,只能說是『疑似曹操墓』」,梁老對記者說 :「從目前公開的報道看,已經發現的250多件文物中,實際上並沒有一件出土文物能夠有力證明墓主爲曹操。」他又感慨道:「當年老一輩考古學者的治學態度,已非今日可比!」他認爲「疑是」和「確認」之間這層窗戶紙,沒有鐵證,就不能捅破,這是最基本的學術規範。如何預防被急功近利和「陵墓經濟」利益所驅動值得學界、公眾乃至全社會深思和警惕。

十分遺憾的是,在所謂基督教圈子裡,也明確有濫用考古學的事實;其中,最臭名昭彰的是美國的一位業餘考古學家懷亞特(Ronald Wyatt)。他曾宣佈多項聳人聽聞、驚世的考古發現,包括:挪亞方舟、挪亞使用的方舟石錨、挪亞和他妻子的住屋與墳墓、燃燒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硫璜球、西乃山雕刻十誡的石頭、紅海底下的法老戰車與車輪碎片、所羅門宮殿的柱子、約櫃等。

於80年代,他曾當名氣火紅,吸引了一大批基督徒追隨者財經的支援,籌得大量資金在土耳其亞勒省(Agri)建立方舟旅遊中心,在美國建立「懷亞特」博物館等。92年開始,他多次被指責偽造證據、而且沒有一位專業考古學家承認過他一連串的驚世發現。懷亞特卻聲稱批評他的人,是出於不信和妒忌。可惜的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華人教會領袖,以及舉足輕重的機構,在書刊、雜誌以及大型影音都曾推崇懷亞特一些聳人聽聞、驚世的方舟考古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亞勒省省長Sevket Ekinci早在1987 年已公開宣告支持懷亞特所找到的確實是挪亞方舟。懷亞特宣稱證明方舟這決定出自土耳其外交部,內政部和Ataturk大學的考古研究人員。無可否認,今天「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十七章9節),因此聖經教導我們「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21節)。很明顯,任何純正信仰的基督徒都會熱切期望找到方舟的大好實証,叫這不信的世代無可推諉。但不幸的是,絕大多數國際媒體,福音派基督徒學者和互聯網站,都充斥對今年4月發現方舟的宣告非常負面的評論,嚴重損害華人基督徒,尤其是華人福音派基督徒的信譽。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濫用考古來傳播福音」 為題一文,特別明確指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值得我們在主面前安靜反思。該文指出:「在2010年4月,香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NAMI)和其合作夥伴影音使團聲稱發現了挪亞方舟的宣告不過是 … 一個福音派組織開展其推廣活動,希望引領人們歸向基督教,和銷售DVD,購買主題公園門票,到展館參觀的門票,卻故意繞開他們知道會暴露其胡言亂語,阻止其啟航的學術圈子…對道德上需要挑戰的NAMI,最終極的目標顯然可以為欺騙的手段来作辯解。這是最近幾十年來最震驚,最有預謀,大膽和不負責任的誤用考古學。」最後該文指出:「NAMI看起 來,完全可以舒適地, 用他們承認也許是騙局的手段來唬弄人相信基督教。」

梁白泉前院長提起胡適先生所說:「對人事可疑處不疑,對原則不疑處存疑。」梁白泉希望,年輕一輩的考古學者應該多體會一下這句話背後的深意。若最近幾十年找到方舟的重大宣告都是完全正確的話,表示方舟最少已分裂成七大塊;難道從挪亞時代至今仍然可於完整保留最少這七大塊分裂的方舟 ? 一位土耳其教授Ahmet Arslan,40年來在土耳其攀登了亞拉山50多 次;他在1989年報告了目擊者看到方舟並且在大約220碼(200米)外拍攝了一張照片。面對各探險家在許多不同的山上,發現方舟的宣告,他開玩笑地說: 「挪亞必須有一整個艦隊的方舟。」

最近,播道會恩福堂蘇穎智牧師,與筆者分享他對方舟的勸勉:「我們的信仰並不是建立於這些發現上,因主基督自己及新約聖經作者已印証了挪亞、洪水、方舟乃歷史事實。土耳其山上的發現,若証實了是真實的,古時遺留下來的木,它極其量可以說明山曾被淹沒,浮游物曾遺在山頂,所以舊約對方舟之記載是絕對可能的。但至於這些被發現的木是否方舟殘骸,仍有待大量考古之印証。 聖經方舟年代 ? 木塊C14化驗年代 ? 方舟與發現所提供資料數據是否完全一致 ? 我們仍需科學鑑証。」

若影音能大膽面對各方面的質疑,公開展示所擁有科學鑑証的鐵証,將使諸多角度的疑不攻自破;特別是面對〈有關濫用考古來傳播福音〉一文,非常負面的批評,需要有各層次的科學鐵証來加以反駁。若我們要藉著聳人聽聞、驚世的考古發現來見証真理的福音,不妨體會著名考古專家梁白泉前院長所提出最基本的學術規範 :「疑是」和「確認」之間這層窗戶紙,沒有鐵證,就不能捅破。

作為神真理福音的見証人,千萬不要忘記 :「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箴言十九章5節);「作假見證的必滅亡;惟有聽真情而言的,其言長存」(箴言廿一章28節)。

(梁斐生博士退休前為加拿大國防部科技專家。本文為梁斐生博士原稿之簡潔版,轉載自香港教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