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遊戲﹣評影音使團之公關手法(張國棟.2012)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指出能夠支持「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這命題的,不是權威專家,而是合適的理由和證據,而這些理由和證據的權威,來自理由本身,而不是有多少專家支持。此外,作者重申聯署行動參與者的關懷焦點,並非影音使團發現的真偽,而是道德及佈道事工議題。

一、何謂理由?
二、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
三、炒作「專家」
四、就算要玩影音使團的遊戲規則,又如何?
五、關於甚麼的權威?
六、結語

影音使團經常搬出「專家意見」,聲稱可以解答理性質疑。那些都是小玩意,根本解答不了任何質疑,難登大雅之堂。現在讓我解釋一下。

一,何謂理由?
支持一命題的理由或證據1,就是客觀地令該命題為真之可能性提高了的命題,由於能扮演這功能的命題往往很多,該理由會是那眾多命題之合取(conjunction)構成的一個複合命題。那麼,一個支持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的理由,就是一個客觀地令「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這命題P為真之可能性提高了的複合命題Q。這個複合命題Q可以包括很多不同命題,可包括「挪亞的年份大約應是X」、「碳十四測試出來的年份十分接近X」2、「處理疑似古物的手法合乎考古學嚴格標準」等等。而這個複合命題Q還要包括對一些不利條件的解釋,例如影音使團七年來聲稱在三個地點發現了方舟遺骸,那麼,複合命題Q要解釋為甚麼是三個地點而不是一個地點,複合命題Q也要解釋為甚麼那木結構屬於別的製作的可能性比方舟更低。


這些理由或證據,影音使團一直沒有交代,經常蒙混略過,甚至,影音使團的公開言論出現自打咀巴──承認自己處理樣本的過程把樣本污染了,並且,於2010年裡影音使團聲稱「挪亞的年份大約應是X」、「碳十四測試出來的年份十分接近X」,但在2011年,影音使團把這兩點都揚棄了,並且,揚棄後從沒有提出一個合理的新方法。3

二,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
在這情況下,合理地引用權威的方式應是怎樣呢?可以是,有一些國際考古學界的專家說:「我們已處理過上述問題,我們的專業意見是P」。要留意,這裡的專家角色只是代勞者,即使他們沒有這樣分析過,任何一個理性成熟的人,若願意循步漸進學習怎樣作出謹慎和準確的考古判斷(猶如考取一個相關學位),並處理上述問題(和更多其他相關問題),他理應得到相似結論。換言之,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
但今天很多傳媒愛把專家視作權威本身,不給予專家充足機會解釋和交代背後理由,彷彿只期望受眾單單因為有一位專家站了出來,就要相信是可靠的,這有意無意地令人忘記了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不幸地,影音使團也學了這壞習慣4。若各位看一看影音使團於2010年和2011年提供的專家言論5,會發現那些專家言論與這課題P所需要的理由Q並無關係。

三,炒作「專家」
更糟的是,那些所謂專家至少有一半沒有上過亞拉臘山去查證,他們有些甚至只是信任影音使團提供的照片或別的「專家」言論,然後說出一些感想而已。這樣子的東西也可以叫做專家言論,實在侮辱讀者智慧。但擅於傳媒式炒作的影音使團還想化腐朽為神奇,不斷催谷「專家」學術身分,說說他們在哪裡任教、有甚麼學科的博士學位、研究甚麼課題、寫過甚麼書籍等等。論到吹噓,最誇張的自然是對克蘭克博士的描述。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第十五節已對此作出分析。

四,就算要玩影音使團的遊戲規則,又如何?
就讓我們退一萬步,把學術要求侮辱到影音使團那專家名單的程度,玩他們定下的遊戲規則,只求受眾盲從專家權威,受眾又會追隨誰?讀者宜謹慎,影音使團現在於其電影網站裡彷彿列出多份文件,但原來只是同一文件裡的不同部份,數來數去,那堆所謂專家不外乎七個人:Professor Ashot Melkonyan (亞美尼亞國家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管)、Professor Oktay Belli (伊斯坦堡大學歐亞考古學院院長)、Dr. Joel Klenck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Dr. Michael Brown (舊約聖經及希伯來文學者)、Ted Wright (美國南方宣教神學院聖經考古課程講師)、Philip Williams (《挪亞洪水的考古證據》作者)、Gerrit Aalten (荷蘭著名方舟探索家)。去年那名單長一些,但那些比這七人的信譽更不堪。
然而,六十六位聯署者以及後來迄今那954位聯署者中,聲稱擁有博士學位或我認知他擁有博士學位的,共四十餘人。這四十餘人中,可以用生花妙筆把其履歷寫得像克蘭克博士那履歷般漂亮的,有多少呢?就當是一半吧。再者,如果連 Philip Williams 或 Gerrit Aalten也可當作專家,這千多名聯署者中也有更多類似水平的人。孰多孰少,高下立見。

五,關於甚麼的權威?
另外,影音使團喜歡揶揄聯署者沒有上過山作實地考察,並且誤信不盡不實資料。且不談他們提供的七個人之中也有至少一半沒有上過山,聯署人要爭議的,卻不是命題P(「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呢!他們只是爭議影音使團在不願意──或不能夠──提供充足理由下堅持以方舟作噱頭的佈道操守。在這道德和佈道的事上,他們作為香港背景的華人教會學者和領袖,自必然就是專家權威。若他們不是這方面的權威,難道影音使團才是?為甚麼幾個不知名的學者談方舟,就可以被影音使團捧為國際學術權威到處宣講,幾十位以至幾百位華人教會領袖和學者談佈道道德,卻被影音使團輕視?

六,結語
「專家」、「權威」等用語,今天太氾濫了,媒體炒作是成因之一。但這些不能取代理性思考,不懂或拒絕交代理由、又沒有國際學界普遍認可的「專家」,並沒有甚麼權威可言。至於關注佈道道德的教牧在教會內的權威,卻是無可質疑的。影音使團搬出「專家意見」,聲稱可以解答有關考古的理性質疑,並且可以回應佈道道德的質疑,完全是混淆概念。


  1. 為求簡便,本文不就「理由」和「證據」作出進一步區分。
  2. 請讀者不要忘記,這兩點只適用於2010年裡影音使團的聲稱,正如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所示,在2011年,影音使團把這兩點都揚棄了,並且,揚棄後並沒有提出一個合理的新方法。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9687&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3. 參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第八、十節。
  4. 其實教會裡也多有流行這錯誤。
  5. 參正如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第十四節,以及影音使團於2011年12月3日發佈的〈各國專家學者對方舟探索成果的評價〉,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pdf/response_full.pdf

(作者為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專研知識論、商業倫理、宗教哲學)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