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失憶──評影音使團對教內批評的回應手法(張國棟.2011)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指出影音使團的〈立場〉迴避牧者聯署所關注的事情,卻推出一批沒有親身上山考察過的所謂專家學者當作權威,好像對過往反駁別人質疑時使用的藉口失憶。作者再指出余俊銓的〈回應〉是賊喊捉賊,誣蔑別人恃勢欺人,而方舟護航小組對聯署者的侮辱更大。作者最後指出影音教外刊物《天使心》以批評他們的人為好譏誚,對批評者充滿敵意。作者認為影音使團無法察覺自己前言不對後語,生命變質,毫無悔意。

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在十二月三日發表了[1],對影音使團提出多項質疑,包括(1)他們去年在斯奈林事件事裡是否明知證據失效卻聲稱99.9%找到方舟;(2)他們今年改口說那木結構是13,100-9,600 BC,更難確定那是挪亞的方舟,但他們卻不理會這點;(3)他們是否背棄了支持他們的相信年輕地球說和「字義」解經的信徒;(4)究竟有甚麼真正有國際學術地位的學者在研究?(5)他們對自己多年來誇張失實的言論,為甚麼毫無歉意?(尚有其他,請自行翻閱。)影音使團沒有隻字回應過。究竟是他們喪失了先前自詡的理性和科學,抑或詞窮理虧?但另一邊廂,他們卻陸續推出攻擊批評者的文字[2]

一,〈影音使團對有關「方舟探索」重要發現的立場〉

這〈立場〉是在十二月三日發表的。與之前侮辱批評者的兩份《號外》相比,〈立場〉語氣異常溫和,稱聯署者為「前輩」,「感激」教牧「指教」等等。然而,這〈立場〉還是閃避不談眾教牧領袖、神學院教授和信徒[3]所關注的──究竟理性證據何在?為甚麼影音使團總不放棄取巧炒作?財政狀況為何那麼不透明?全份〈立場〉一直含糊其詞,就連聲稱現在進行研究的學者的名稱也毫不交代。期間,〈立場〉裡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影音使團聲稱「方舟探索第一階段現已完成」,然而,「方舟探索在大量不同學科的研究價值,尚有待作進一步的發掘及驗證」。」既然研究未成,他們憑甚麼聲稱90%可能發現了方舟?他們可以如此自打咀巴而面不改容,彷彿以為我們都失憶了?[4]

細心一看〈立場〉列出的所謂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並沒有親身上山考察過的,有些甚至不是甚麼專家學者。奇怪,不久前的《號外》正在取笑批評者沒有上過山看,所以沒資格批評。現在沒上山的其他人卻被推出來扮權威?再一次,我們沒有失憶,不會再上當。

其中那位也是沒有上山考察過的Philip Williams ,自行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出版社,自得其樂地自詡Christian Leaders & Scholars Press。但這位自業餘愛好者其實在神學界和考古學界毫無地位[5],他近日撰文攻擊斯奈林博士的 Answer in Genesis 機構,影音使團便把 Williams的文件納在自己網站。

且不談理據問題,說回語氣,粗心的讀者或許還會被〈立場〉裡的溫和形像所騙,但再看下去,我們發現那是虛招。

二,余俊銓的〈回應〉與方舟護航小組的〈若果歌利亞戰勝了大衛〉

首先,影音使團認可了余俊銓的〈回應〉與方舟護航小組的〈若果歌利亞戰勝了大衛〉兩篇文章,放在自己官方網站。然而,余文攻擊聯署者為用「江湖地位」來「恃勢凌人」,質疑只是「嘩眾取寵的方式」。這實在是賊喊捉賊,七年來一直用「嘩眾取寵的方式」來愚弄教會和世人,不斷找某一小撮所謂大牧或料子不多的學者來說一些他們沒有親身考察過的考古,並且現在坐大後拒絕教牧長輩意見,「恃勢凌人」的,明明是影音使團,但他們現在倒來攻擊這些教牧![6]

至於方舟護航小組對聯署者的侮辱更為嚴重,這個神祕不公開、並疑似只是獨腳戲的組織指摘聯署者為「歌利亞」,在欺負相信神的大衛。我只有一個問題:現在是否影音使團才是基督教正統,這六十六位以及後來也聯署的九百多位教牧和信徒,倒是異端?究竟幾個連神學也不懂、洋洋灑灑用幾萬字討論神學和教會也無能為力、只是靠媒體把自己微不足道的地位炒作為教內紅人的藝人和業餘探索隊員(並那些不露身份的神祕人),有甚麼資格斗膽挑戰這些教牧在基督教內的地位?再一次,我們沒有失憶,我們知道誰才是過去幾十年間在華人教會裡默默耕耘的前輩和教牧。

三,《天使心》

總有人想推說上節那兩篇文章不代表影音使團立場,但十二月號的《天使心》有代表性吧。文中把批評者說成好譏誚,並且預告下期會再作出指控。然而,假如批評者有道理,並且影音使團頑固不堪,令批評者用不同方式來表達不滿,那就不存在譏誚。那裡,影音使團曾指控我本人提及一些具爭議性資料,然而,奇怪的是,我所寫逾二萬字的論文內提出了大量證據確鑿、並且甚為致命的批評,影音使團卻扮作看不見。這再次證明影音使團不懂講理,只求玩弄取巧炒作手段,掩人耳目。[7]

有兩點值得留意。一,《天使心》重拾《號外》裡那份敵意,可見〈立場〉只是虛招。二,把這些爭議蔓延至《天使心》,反映出影音使團要用盡它所有渠道來反擊,不惜在教外發售的刊物裡攻擊至今有近一千名已聯署的教牧和信徒。究竟誰在破壞教會合一,誰在損害教會名聲,把事情鬧到教外人面前,已經很清楚了吧。

四,結語

據黃之傑記述[8],影音使團於十二月在加拿大播放方舟電影時,竟一反常態,提醒觀眾那不是福音聚會,甚至暗示未信朋友離場。為甚麼?原來袁文輝等人在電影播放後,站出來炮轟聯署者。如此公開抵譭眾多教牧領袖,實在是華人教會歷史裡罕見的。這再一次印證影音使團詞窮理虧,只求間中以溫和形像示人,以圖瞞天過海,但實際上他們對聯署的近千教牧和信徒的敵意有增無減,更遑論有悔意。據悉,影音使團近日不斷到處寄發電郵,提供片面資料,卻沒有回應各項批評。為甚麼影音使團總是以為我們失憶了,彷彿以為他們這裡做些小動作,那裡加鹽加醋,就可以愚弄各地華人教會,以為華人基督教大地震,一直極具代表性的教牧領袖統統變成敵擋上帝的歌利亞?

誠如拙文所言,這個誠信破產的影音使團已淪為一個世俗化媒體。要求他們說理實在強人所難,搞小動作來瞞天過海倒是他們的強項。我們只好苦笑多謝影音使團再次親身印證這點。或許他們不單當眾教會失憶了,就連自己也失憶了,以致他們一直追求的皆為宗教包裝下的刺激和噱頭,無法察覺自己前言不對後語,生命變質。悔罪,須要由記得自己做錯事開始。或許這解釋了為甚麼影音使團一直毫無悔意,因他們早已失憶了。[9]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1] 以第三篇文章刊登日期為準。

[2]這些文件皆在可影音使團的電影網站內找到: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index.php(但請同時參考註9。)

[3] 嚴格來說,不是所有聯署者都為教會領袖、神學院教授或教牧,但他們在邀請聯署之列中,佔了極大比重(逾八成),在自由網上聯署裡,與一般其他教內聯署相比,也佔了異常大的比例(粗略數算,約有四成)。

[4] 參考黃之傑的回應短片:http://www.youtube.com/user/howtindogs/videos

[6] 其他余文的謬論不談,只說余的誠信。余聲稱只是個人意見,但卻沒有公開其利益關係──有網友找到他原來是「影音使團澳洲辦事處墨爾本顧問」。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9306&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9] 文章快脫稿時,友人指出影音使團一個月前那兩份《號外》現在已被置於其網站底部,這兩份文件在一個月後會否仍然供人觀看,實成疑問。誠如拙文所言,這機構常常不保存自己的言論(尤其不利的那些),令人日後難以追查。這是否一種主動銷毀記憶的舉動?實在耐人尋味。請參我這裡的分析,http://hkepistemologist.wordpress.com/2011/12/21/missing/

「慎思明辨」通訊.第二期(2011.12.23)

各位主內兄姊:

為呼籲廣大教會群體關注挪亞方舟佈道事工,我們在2011年11月29日在網上發起關注挪亞方舟事工公開聯署,至今已經差不多一個月。聯署行動得到《時代論壇》及其他教內報章的報導,在華人教會中產生頗大迴響,得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台灣,新加坡,澳門,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教會群體回應,目前聯署人數已近一千人。按聯署者提供的資料,我們作了以下統計。其中,神學教育工作者、牧職工作、基督教機構同工及神學生,佔聯署人44%;而其餘的聯署者中,亦不乏平信徒領袖、專業人士,或從事高等教育的肢體。可見是次聯署行動,在各地華人教會中得到對信仰認真及熱心事奉的肢體回應。

  

我們要告訴大家,這聯署行動將於2012年1月10日結束,屆時我們將有進一步的行動。

繼續閱讀

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Howtindog.2011)

編者按:Howtingdog在這影音片段中,首先以平實的手法為觀眾簡述及分析「方舟事件」聯署的始末,並對影音使團作回應的《號外》作出解說評論。Howtingdog質疑影音使團在現有資料下,有否需要用聲稱發現方舟的方式來講述他們的工作。此外,他認為影音使團現既表示將方舟考證事情交學術機構進行,影音使團已沒有必要繼續為這個考證工作籌款,因為這是學術工作而非福音工作。 Howtingdog總結說,聯署牧者表達了對影音使團在方舟事工上的擔憂,但影音使團沒有對這些擔憂作出回應。他也促請基督徒慎重思考,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方舟是否有說服力,並且覺得應否參與這樣的福音活動。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1

*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2

*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3

*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4

(Howtindog,原名:Andy Wong,聖經研究科博士候選人,現居加拿大)

扭曲聖經文化蔓延教內刊物--回應《天使心》特稿〈互聯網的好譏誚文化蔓延教內論壇〉(關俊宇.2011)

編者話:作者對影音使團《天使心》最近有關好譏誚文化特稿中的引用聖經經文方法提出疑問。作者從特稿中舉出實例,指出特稿引用聖經時斷章取義,為了攻擊方舟事件聯署者而扭曲經文原本信息,有違耶穌在這些經文中宣揚的饒恕、憐憫、和睦的教訓。

近來就影音使團探索挪亞方舟及其佈道手法,有非常熱烈的討論,並且不乏具相當質素和學術水平(儘管雙方互相質疑,至少支持和反對者也有具知名度的專家)。影音使團和「方舟護航小組」等都發表過不同形式的回應,最新向教會發放的回應〈影音使團對有關「方舟探索」重要發現的立場〉態度上相當溫和,不過話分兩頭,影音使團的刊物《天使心》二○一一年十二月號卻以標題〈互聯網的好譏誚文化蔓延教內論壇〉的特稿(下稱特稿),直指一些反對者的「好譏誚」行為,曲線地為自己的對探索方舟之立場辯護。本文之目的並不打算分析應否支持探索方舟及以此為佈道,純粹希望透過分析特稿內引用聖經的手法,顯示一種扭曲聖經的文化蔓延教內刊物《天使心》。(筆者買了一本印刷版本的《天使心》,在合理使用之下,下文將徵引部份內容。)

回應「傳道人參與網絡言語暴力 絆倒信徒」(頁38)

在第38頁標題為「傳道人參與網絡言語暴力 絆倒信徒」的部份,一位自稱「曾祈禱問上帝是否應當繼續支持方舟探索,多次均得到上帝的印證和安慰」的姊妹KM,見證說她教會的傳道人不斷在社交網站網頁發佈攻擊方舟探索的個人看法和資訊,使她感到很大的壓力,致使她怕見這位傳道人、怕上教會。特稿說她更認為這種言語暴力風氣,會造成教會分派,及容易絆倒初信者。她表示這段時間常想起馬可福音九章42節:「凡使這信心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

先不論在社交網站發佈攻擊方舟探索的個人看法和資訊是否一種言語暴力,這位傳道人有沒有按馬可福音九章42節的說法,使這位姊妹跌倒(新譯本將「跌倒」譯為「犯罪」,新漢語譯本則譯為「絆倒」)?

筆者翻查了一本釋經書(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釋經書作者指出「跌倒」是破壞另一位信徒的信仰,或者讓另一位信徒離開上帝。(頁293,The Greek word translated “cause to sin" (skandalizein) means “to cause to stumble" or “to offend," and in this instance refers to destroying the faith of a fellow believer or causing a believer to fall away from God.)非常明顯,這位KM姊妹認為她自己被傳道人絆倒了,所以她自己是「小子」,傳道人該被扔在海裏。

表面上,傳道人的言論的確使KM的「信仰」受損,「被絆倒了」。不過放回馬可福音的處境,耶穌正處理的是門徒爭辯誰為大(可九33-34),九章42節的小子正回應九章36節中耶穌叫人去接待的那位小孩。耶穌的意思,信徒之間正確的相處態度是去接待,而不是絆倒。值得注意的,就是這部份耶穌的結論,九章49-50節:「……鹽本是好的,若失了鹹味,你們怎能用它調味呢?你們中間要有鹽,彼此和睦。」耶穌在要求門徒接待小子,要將一切使這小子失去信仰的行徑除去,追求信徒之間彼此和睦。

本來KM與傳道人之間就不是爭論「誰為大」,只是對方舟事件立場不同,感到受傷害(注意特稿中描述KM是因「被動」地接收反對方舟信息而受壓和感到受傷害)。KM引用可九章42節這節經文,根本就是以耶穌的說話對傳道人作審判,判定他該受「海葬」。可是這正正違背耶穌說這些話的意思!套用到KM和傳道人的處境,他們二人應該不以方舟事件作為彼此傷害的原因,KM更不應扭曲耶穌的話,說成傳道人該死。那麼,誰比誰更暴力呢?

或許以上的部份只是一位信徒的見證,是主觀地引用聖經來表達她的感受,但特稿的作者和編輯必然是認同KM的講法才將之加進特稿之中。

回應「誰有資格拿起第一塊石頭打人」(頁41)

在這一頁的段落裡,一共援引了三段經文,分別是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上、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及猶大書17-25節。

一、 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上

特稿在這部份質疑教內有人在互聯網上發佈未經證實的資料,冒犯了影音使團方面的專家。先放下資料是否屬實的問題,特稿反問「豈有人在公眾平台公開『關心』」,意思就是應該先私底下「互相關心」,討論有關資料的真實性,才公開有關的資料。這做法似乎正吻合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上:「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

仔細地思想這節經文與特稿要質疑的問題,便會發現其實是影音使團想起有教內之人「得罪」了他們、指控他們造假。若忠實地按照聖經的教導,倒是影音使團專家要在聚眾反駁之前,私底下向那些發佈未經證實資料的人作出,而不是在自己的刊物,單方面並公開地「關心」。特稿的說法,「巧妙地」將犯罪者和被罪者的角色和應做的行動倒轉了。

再擴闊去看馬太福音十八章15-20節,耶穌的教導最終是指向信徒要同心合意,指正錯誤並非要辯護誰對誰錯,乃是除掉當中使彼此不同心的元素(就是互相得罪、不肯認錯又不肯饒恕對方)。

二、 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

約翰福音八章1-11節,是一段教內常用來止息論斷(定罪)的經典章節。特稿援引此段正是針對教內的「網上造謠者」煽動網友攻擊方舟佈道事工,「今天,我們中間誰有資格拿起第一塊石頭打人?誰有資格煽動群眾拿起石頭打人?」。

倘若教內的「網上造謠者」確實是造謠誣蔑影音使團,那麼這班造謠者就是經文內那位被拿下的罪人。耶穌在這經文內的身教,最重要的信息不是說誰有權力去判罪,反之是祂樂意赦免罪人、對罪人有憐憫的同時要求不要再犯。

教內的「網上造謠者」是否造謠,尚待更多的證據去判斷(「造謠者」也有提出他們的證據,而影音使團一方發出律師信這行動,也不能證明誰是誰非),即使影音使團認定這些「網上造謠者」的確造謠生事,卻也不是扔出第一塊石頭的理據:特稿內的表達,其實跟「煽動讀者去拿石頭打人」差不了多少。

三、 猶大書17-25節

特稿在最後以猶大書17-25(實際上卻只印出了17-21的經文),作為對「好譏誚」文化的總結回應。按著整篇特稿的內容,「好譏誚」的人就是文內提及的神學院教授曾思瀚、神學生樂隊Halleluiah Get Out、KM的傳道人、「造謠」基督徒張國棟等(特稿內雖未公開KM的傳道人的身份,不過呼之欲出),而按著猶大書17-19節,他們就是「……好譏誚……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換句話說,這些人是猶大書所警告讀者留心防範的假教師。屬乎血氣和沒有聖靈是對「信徒」極其嚴厲的叱責,甚至視他們為未信的(不知是否巧合,馬太福音十八章17節也說那些不肯認錯的人,要視他們為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猶大書沒有預言假教師的出現便停下來,特稿「精妙」地沒有印刷出來的22-25節卻是提醒信徒如何面對他們:「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2-23)所謂的存疑心的人,就是那些假教師和他們的跟隨者。猶大書指出真信徒要憐憫他們,要在他們被永火消滅之前在他們中間救一些人。

再看看整卷猶大書對「好譏誚」的假教師之描述:

  • 「因為有些人偷著進來……是不虔誠的,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4節)
  • 「這些做夢的人也像他們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毀謗在尊位的。」(8節)
  • 「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本性所知道的事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10節)
  • 「……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主)的剛愎話。」(15節)
  • 「這些人是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中說誇大的話,為得便宜諂媚人。」(16節)
  • 「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18節)
  • 「這就是那些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19節)

假教師是假信徒,冒認有屬靈知識卻不懂得真正的知識,他們又不認主,甚至像當年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說盡埋怨神的話(猶16提及的「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乃指向猶5中被神滅絕的以色列人);他們又說各種話和用各種手段,目的是諂媚和得利益。以上的神學院教授、神學生樂隊、傳道人、「造謠」基督徒等,他們反對的是影音使團以發現方舟作為佈道的手法,質疑當中可能出現的造假成份。他們沒有屬靈的包裝(沒有裝出特殊的屬靈領受或從神而來的啟示)、沒有不認主(極其量用了非教會傳統的手法)、沒有埋怨神(極其量只是埋怨影音使團沒有回應他們的質疑)、沒有諂媚和得利益(他們的反對為他們得了甚麼?)。特稿中「好譏誚」是那些「惡搞」歌曲揶揄影音使團的人,「好譏誚」是那些造假毀謗的人,「好譏誚」是說話無造就性、又好定人罪的人。他們符合猶大書中「好譏誚」的準則嗎?

結語

就著以上的分析,筆者對《天使心》這特稿的手法感到驚訝和痛心。影音使團一直標榜《天使心》是一份隨手可得、能隨時隨地作為佈道工具的教內刊物,現在卻淪為反擊教內反對者的工具,並且在聖經的運用上,流於「對號入座」及斷章取義,並沒有將耶穌的真正教導的帶出

特稿指在社交網站發佈反對方舟佈道的訊息的傳道人「絆倒人」,就毫不客氣地引用馬可福音的經文和信徒主觀感受來給傳道人定死罪,然而主耶穌的說話卻是要求信徒彼此和睦。特稿為了「停止」其他信徒指責影音使團,先倒轉馬太福音經文中犯罪者和被罪者,再忽略約翰福音主耶穌赦罪的教導,繼而為配合「譏誚文化」的世俗意義,強行以猶大書「字面」意義的「好譏誚」套用到一班反對者之上,嚴重扭曲了猶大書的信息以支持特稿的判罪和定論。

若我們仔細查考特稿所援引的經文,讀者必不難發現各段經文背後,無獨有偶地都呼籲饒恕、憐憫,信徒之間要和睦共處,卻在編輯之下成了攻擊主內同道的「金句武器」,抹黑、指責、定罪。這種扭曲聖經原意的表述,在影音使團及其支持者之中並不罕見,好像方舟護航小組的〈若果歌利亞戰勝了大衛〉1 援用聖經作為其理據。此文將參與聯署2的六十六位教牧形容成歌利亞,方舟探索者則為「以萬軍之耶和華之名得勝」的大衛。筆者實在不明白,何以教內的糾紛,竟被描述為屬神的人(影音使團?)與不認識神的外邦人(反對方舟佈道者)之戰?

特稿預告下一期《天使心》月刊仍有深入探討教內網絡言語暴力之例子,深盼《天使心》的編輯們在表達他們對教內文化的擔憂並對反對者手法不滿之時,注意援引聖經時要顧及經文的上下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中神要傳遞的信息,尊重聖經的原意、主耶穌一貫要求信徒之間彼此和睦的教導。神的話對信徒來說是生命之道,而不是在教會內拿來互相攻擊、分清敵我和宣判的工具。筆者願以特稿最後一幅圖上的金句,與影音使團和《天使心》的同工互勉:

「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咀唇不說詭詐的話。」(彼前三10)

(轉載自《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1.12.12)


  1. 影音使團在其號外網頁有徵引此文: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extra.php
  2. 詳情見https://arkwhy.org/

「方舟」帶來的喜訊(鄒賢程.2011)

編者按:作者視方舟事件所引起的波瀾為基督教內的一個喜訊,因為今次的爭議打破了過往只求外表一片平和、合一,但卻漸失理性和批判能力的「反智」風氣。作者認為以有學養和富基督精神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才是令基督徒群體走向思想成熟的途徑。

筆者並非嘩眾取寵,近來「方舟」引起的廣泛討論,確實是華人教會的喜訊。

過去數十年,華人教會對:合一、和諧、彼此相愛、順服等教導,已經到了一個失去平衡的階段。在教會裡,若有人發出對牧者、執事會有批評或意見時,幾乎等同就是「不合一」、「不順服」,甚至是分裂教會的壞份子。對基督教組織或公開的言論,我們也常被勸諭不要做出評論。有時在網上或個人網頁發表一些看法,就是很理性的分析討論,都會惹來:基督徒不應攻擊基督徒、看不見自己的樑木、不抵擋我們就是……總之,各師各法,不要理會別人的做法等等。這種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作風可能來自中國人的「給面子」傳統,也可能是上述教會傳統教導有關。可惜,這種傳統被過份高舉,以致我們的信仰變成一種不可議論,一味聽從的犬儒文化。最後,演化成盲目追隨權威和名牧的教導,失去理性和批判能力的「反智」行為。我想,不需要列舉例子,稍為在教會生活一段時間和關心《時代論壇》報道的信徒,也不難發現這現象。

「方舟」的佈道、電影活動不是五時三刻出現,而是早在二○○四年開始,大家都一直以包容的態度,沒有太多的公開的意見發表。直到最近「影音使團」高調發表發現「方舟」(雖然過程由99% 變成90% 再變成以排除法證明極有可能發現挪亞方舟)開始,再次引起圈內的議論。而這次更由傳道人、學者、神學院教授等帶動,確實是開創先河。除了部份議題:「方舟」與佈道的關係、財務問題等等,眾人討論的焦點在於「可否以未經證實的資料來作佈道」,這個也是現在壁壘分明的核心。直接來説:在沒有科學、考古證據確立以前,把它說成已經發現「方舟」(無論多少%),是否有誤導成份(甚至欺騙)?

筆者所說的可喜現象,就是有六十多位應邀的人物,願意記名支持向影音使團提出質疑,後有超過七百多人的響應網上簽署。在簽署的人物中,有來此香港、台灣、美國、加拿大……等等各地,他們有神學院院長、講師、教授,也有在教內極受尊重的牧者和傳道人。(人物太多,不便盡錄,請大家自己在網上查看)這個舉動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它打破了過往的沉默、包容、各自表述的基督教文化—對基督教整體發展也是健康和良好的。順帶一提:聯署信沒有以霸權的態度來壓迫「弱勢機構」,反而以理性的態度指出大家的關注,和以溫柔的言詞鼓勵大家考慮如何回應,並非鼓勵杯葛行動等。筆者認為這是極有學養和基督精神的一種表達方式,值得我們信徒學習。

不過,這美麗的圖畫並不是全部,過去根深柢固的思想(文首所述)卻惹來「沒有利益關係」的教牧不滿,以長輩式的訓示,企圖叫眾人收聲!雖然我們都尊重老牧者過去為福音工作的付出,但面對大是大非的議題,卻不能放棄「撥亂反正」的先知精神啊!今天,以自我反駁的言論來壓倒別人,似乎已經行不通了。

再者,影音的公開回應,也難以令人信服。除了繼續逃避核心問題,以避重就輕的公關手法答辯:「彼此間沒有作出適當的溝通與交流」(過去多位學者的理性討論和講座也不是適當的交流?)、「方舟探索第一階段現已完成,另一階段將由專家學者開展考證」(這是暗示聯署者太心急或是曲線承認了自己過去的發表失實?)等等。總之,就是不願承認錯誤或直接回應學者們的疑問。更令人失望的地方,影音以文學釋經和歷史釋經的前設不同來推卻責任—這是概念轉移的手段啊!大家關心的問題仍然是:可以用未經證實的考古來宣傳佈道嗎?如果,將來才發現這不是真的挪亞方舟,教會的名聲會受損嗎?那些被誤導信以為真的決志者,將來會提出質疑嗎?

希望我們的基督教繼續有良性的發展,發揮更正精神,傳揚真正建基於耶穌基督的福音!

(轉載自《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1.12.08)

信徒對捐獻之機構有何合理要求?(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文章中一再強調,教會與基督教機構需要在財政上有充足的透明度,並接受公眾的問責。胡牧師在參考艾偉德(Randy Alcorn)的文章後,列出了19條問題,供捐獻者對教會與基督教機構作出評鑑。

筆者上月應邀於港大社會學系主辦之「慈善法」研討會,分享宗教界對於有關建議之憂慮。教會機構要避免來自政府的強力監管,必須自律地提升本身財務透明度與問責性。可惜是仍有若干領袖以為「只要捐、不要問」,不定期向捐獻者交待有關財務報告;而大多堂會與信徒竟長期接受如此做法,導致有不少機構財務處理「黑箱作業」。

要改善教會機構的財務透明度,捐獻者有其重要角色,就是合理地要求機構提交近兩三個月的財務簡報,讓捐獻者有大概的了解,或提供最近一年的核數師報告。筆者認為這是合理的基本要求;倘若我們不先做好本身的透明度與問責性,將來我們更難面對公眾的質疑與政府的監管。

過往至今,仍有堂會與機構領袖以為財務是「高度祕密」,一般人等不得查問。時代已經不同,持份者(捐獻者)有合理的知情權。機構根本不是私有化企業,乃變相「上市」掛「國度」牌要向公眾交待的團體。當機構透明度愈低,或業務出現問題,持份者有其角色,就是不推介,不捐獻。

堂會教牧有責任,為羊群守望,保護羊群不受誤導,更要教導羊群在捐獻方面,作精明的忠心管家。過往,筆者曾參考艾偉德(Randy Alcorn)撰寫的《奉獻予機構之前必問的19條問題》,於二○○五年及二○○八年分別發表,現今因應需要,再供各位捐獻者參考:

  1. 有何獨特而勝過其它的原因,值得我們奉獻支持此項機構事工?
  2. 在奉獻予機構之先,信徒有否向地方堂會首先履行奉獻責任?
  3. 領袖或會眾有否細心閱讀該機構的資訊(如年報、刊物或網頁等),與認識該機構而沒有利益衝突人士傾談,從而了解事工?
  4. 領袖或會眾是否考慮直接訪問該機構,親身了解有關事工?
  5. 該機構員工有否表露僕人心志,服事受眾?
  6. 該機構員工是否彰顯合一與彼此尊重?若有可能,教會領袖要關注該機構員工過去一年離職的原因是甚麼?
  7. 領袖有否機會與低下層員工傾談,而不是機構代表人物或公關人員?
  8. 此項事工是否合乎聖經、並以基督為中心?
  9. 該機構領袖展示了哪方面的品格、誠信、純潔與謙卑?
  10. 該機構設立了怎樣的問責機制?
  11. 該機構的基督教信仰特色佔了多少,有哪些原因我們非奉獻不可?
  12. 該機構的異象、目標與策略是否明確,執行方面的有效性如何?
  13. 該機構有否開放與受教胸襟,汲取意見,作出改善?
  14. 堂會領袖對該機構事工是否有客觀的認識,或有否受到優待、只看到美好一面?
  15. 該機構的籌款策略所反映的是怎樣的神觀與人觀?
  16. 該機構的捐款收入有多少用於行政與宣傳,又有多少用於確實對人的服事?
  17. 此項事工是否了解跨文化與當地的境況,又明白金錢的大量流入會對事工有何長遠影響?
  18. 該機構對其它機構的態度如何,是否樂於合作?
  19. 此項事工是否承載永恆的視野,看待生命、事工與資源?

不是每間基督教機構皆能通過上述問題的要求;但這張清單有助我們全盤思考,從而考慮應否作出奉獻支持。捐獻者要運用其捐獻權,而教會領袖不能只作好人,甚至淪為「共犯」,容許若干理財不善、又從不公佈實際開支的機構,繼續向信徒埋手。

筆者任職之機構,年度核數師報告放於網頁,另每兩月財務簡報刊登於刊物之內,兩者皆可查閱。惟有教會機構提升本身財務透明度與問責性,才能建立誠信;要虛心接受外界監察與意見,才能改進機構的質素。強化捐獻者教育,有助我們提升機構的問責文化。

(作者按:筆者因應要求,找回舊文,重寫部份,文章部份內容曾於二○○五年及二○○八年分別發表。)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去假求真、認真察驗與誠信(梁斐生博士.2011)

編者按:梁斐生博士在這文章中重申不能濫用考古學,借製造聳人聽聞的發現來吸引視聽。梁博士從斯奈林博士對影音使團作答辯的文章中,列舉出總結內的重點,並指出影音使團未有反駁斯奈林博士的觀點,反是發出立場宣言,可是其宣言中提到樣本有「荒謬地年輕的驗測結果」。梁博士跟著重提去年所寫《基本學術規範與理性護教》的重點,指出早對這些驗測結果提出疑問。梁博士對過去發表的有關文件,提出更多疑問,希望影音使團作出解答,並希望影音使團能夠改正錯誤。

去年我用沉重的心寫〈基本學術規範與理性護教〉一文:

學術不端,急功近利,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各國也有實例。

我還提到十分遺憾的是,在所謂基督教圈子裡,也明確有濫用考古學的事實。其中,最臭名昭彰的是美國的一位業餘考古學家Ronald Wyatt(懷亞特)。他曾宣佈多項聳人聽聞、驚世的考古發現。

可惜的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華人教會領袖,以及舉足輕重的機構,在書刊、雜誌上,並大型影音製品中,都曾推崇懷亞特那些聳人聽聞、驚世的方舟考古發現, 提及他「用雷達掃描觀測船形體的內部,也可見『分上、中、下三層』的架構。……該船形物長度515英尺……恰好是聖經上說的『長300肘』……由於證明方舟遺跡的證據充份,土耳其政府已於1987年將遺蹟劃為國家公園,供遊人觀覽。」

去假求真

2011年11月10日,安德魯斯奈林博士(Dr. Andrew Snelling)在等了18個月後,發表從「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及影音使團而來的所有碳-14檢測報告的分析,題為:〈最近在亞拉臘山發現的木樣本是否來自方舟?〉。作為相信聖經的基督徒及科學家,他對這些檢測報告作了詳細的討論。隨後,斯奈林博士再發表〈回應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及影音使團對本人的指責,並重新強調被他們所忽略的碳-14檢測報告的真相〉

文章總結說:

  1. 所有世界級「主流科學」的放射性碳實驗室,在進行碳-14檢測分析前,會把所有收到的樣本進行預先處理程式(本人已在原文詳實匯報,資料源自主管實驗室一名教授),這個預先處理的程式極為嚴苛,並特別設計出來除去任何因取樣情況及取樣手法而引致的污染物。
  2. 本人在報告中表示(挪亞方舟國際事工及影音使團並沒有否認本人報告的真相),在四個木樣本中,有兩個樣本分別由兩間放射性碳實驗室檢測,而兩間實驗室雙雙證實這兩個木樣本為現代︰分別是1950年之後及120-135年。第三個樣本得出的碳-14年代只有610年。
  3. 即使實驗室被直接查問受污染的可能性,實驗室1並沒說年輕(近代)的木樣本是受污染所致。
  4. 兩間放射性碳實驗室,在檢測三個木樣本時獲得年輕的碳-14年代(即是說,相對方舟而言,木樣本太過近代);兩間實驗室也正確地分析三個木樣本的13C參數,因為該參數在計算及滙報碳-14年代是絕對必要。
  5. 兩間實驗室均匯報其碳-14檢測結果的誤差幅度±值。
  6. 第四個樣本,樣本D,是唯一在實驗室3進行檢測;然而,該實驗室並沒有按標準程式進行,也沒有量度13C參數或匯報誤差幅度±值,至少也沒有證據顯示該實驗室有按該等程式進行。

截至目前為止,影音並沒有譴責斯奈林博士的分析是假冒的騙局。此外,影音也沒像過去一貫的作法,馬上警告對他採取法律行動。在十二月三日,影音使團所發表方舟的探索立場直言:

  • 「就以木樣本的碳 14化驗數據而言,確實曾有幾個樣本的年測結果出現差異」;
  • 「通常在考古學上,荒謬地年輕的驗測結果會被排除,因為反映了採集樣本的問題,而不是那遺址的年代。」

大家要注意的是,這「荒謬地年輕的驗測結果」 現在可以輕易地解釋〈基本學術規範〉一文所提出的問題:

  • 2007年8月影音探索隊成功發現挪亞方舟巨型木化石牆,並取得新的木化石樣本。為甚麼,這次有進去六個空間的木牆表面,絲毫沒有木石化的狀況?為甚麼,這次有進去六個空間的木牆表面與2007年8月取得的木化石樣本,有如此天淵之別?
  • 有進去的空間的木柱表面狀況, 為何沒有古舊老木牆的狀況而且木牆那麼平滑?敬請解釋挪亞時代何以能製造如此平滑的木柱表面。為甚麼在同一地理位置,鄰近的七個空間木牆的表面會有如此天淵之別的情況?
  • Creati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的福音派基督徒學者Dr. Carl Wieland,詳細分析木柱的表面之後,結論是:木柱是造假的,因表面顯露旋轉葉片的痕跡。對此評論影音須有所解釋。
  • 從公開的影像所見,所展示的稻草是非常新鮮平直的。若這些稻草完全凍結在冰層裡,還可能保持新鮮平直的狀況;但所展示的稻草完全不是凍結在冰層裡,敬請解釋從挪亞時代到現在,為何會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幾千年來仍然保持如此新鮮平直的稻草?

現在,影音已經承認,2010年4月20日, 「確實曾有幾個樣本的年測結果出現差異」,我們需要影音坦誠地告訴我們, 基於甚麼原因,五天後在香港發表 「99.9%發現挪亞方舟遺跡」的歷史性新聞發佈會。探險隊稱,他們已對遺迹進行了碳元素鑒定。結果證明此「木樣本經科學分析,證實有4,800年歷史。土耳其政府及文化部官員對發現極為重視,親臨香港與隊員一起作出聯合公佈。於4月25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土耳其駐港總領事Mehmet Raif Karaca 亦獲邀出席,以支援今次探索隊在方舟探索上的重大成果。」

認真察驗

即使在2010年4月25日之前,影音擁有另一套報告,經科學分析鑒定它有整整4,800年歷史,並用他們一再聲稱使用的「排除法」,作為發現方舟的鐵證,影音也還有絕對必要對下列疑問作充分解釋:

  1. 兩間放射性碳實驗室在檢測兩個木樣本時,經科學分析鑒定出它們曾受過高空核爆的影響,為甚麼有這現象?
  2. 為甚麼有個木樣本,經科學分析後,鑒定只有610的歷史?
  3. 為甚麼採集樣本的污染問題,可引出高空核爆影響?
  4. 三個實驗室對四個樣本的測試數據證明,這些樣本有差距很大的不同年齡。同一個位置,為甚麼可能有這麼不同年齡的樣本?難道這不是表明,其中有惡作劇的可能性?會否是有人從不同的位置,帶來這些不同年齡的材料?
  5. 四個樣品之間,為甚麼兩個樣品沒引出高空核爆影響的污染?
  6. 既然他們有四個樣本,並已經選擇三個實驗室,為甚麼只有一個實驗室測試最古老的樣本,另有兩個實驗室測試三個樣本。如果他們真正要確認「99.9%發現挪亞方舟遺跡」,應將所有四樣本提交三個實驗室。
  7. 為甚麼他們隱藏自2010年4月擁有的這些經科學分析,測試的數據?
  8.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為甚麼19個月過去了,他們沒有宣佈任何其他的測試報告,如收集的穀物、碗、繩和稭稈樣本的測試結果?
  9. 他們沒有宣佈如收集的穀物,碗、繩和稭稈樣本測試的結果,是否因為這些C14測試也得出「荒謬地年輕的驗測」結果?

此外,他們在2007年也宣稱發現了方舟,並公佈說:「2007年8月,探索隊成功發現巨型木化石牆,並取得新的木化石樣本,及量度出木牆的大小,並進行實地拍攝影像,木牆的長度為11.5公尺,高度是2.6公尺。木牆被火山灰蓋著,但抹開後就可見木的質地。這成為挪亞方舟探索史上一次最大的發現。」

這是另一個編造的「幼稚童話」。火山熔岩的炎熱程度,甚至會嚴重燃燒石質牆壁或岩石,若火山熔岩燃燒到木牆,你可以擦去火山煙塵看到下面的木材嗎?

他們要求香港大學,驗證木牆樣本為石化木。但為甚麼,截至目前為止,影音沒有宣佈這木牆經科學分析C14測試的結果?是否因為這些C14測試也得出「荒謬地年輕的驗測」結果?

誠信

我們要問,為甚麼他們隱藏這些關鍵的測試報告,儘管在沒有絕對證據的情況下,還高調打造和包裝出一個「確鑿」的事實,並如火如荼地啟動與之相關的連番「佈道會」、「電影製作」和「籌募捐款」等活動,並指責教內的質疑和批評是造謠和抺黑的舉措。

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有這樣的名言:謊言重復千遍就是真理。這值得我們在主面前安靜反省。

我們還需要反省Dr. Robert Cargill的指控:

在2010年4月,「香港挪亞方舟國際事工」(NAMI)和其合作夥伴影音使團聲稱發現了挪亞方舟的宣告,不過是「一個福音派組織公開的試圖聳人聽聞地揭開廣告活動的序幕,希望引領人們歸向基督教,和銷售DVD,購買主題公園、博物館的門票,而故意繞開他們知道會暴露其胡言亂語、阻止其啟航的學術圈……對道德上需要被挑戰的NAMI『探險家』,最終極的目標顯然可以為欺騙的手段來作辯解。這是最近幾十年來最震驚、最有預謀、大膽和不負責任的考古學誤用。」

願上帝幫助影音公開承認錯誤,並收回大膽編造的「驚世」考古發現。

願上帝幫助華人教會領袖和基督徒,幫助影音走出另一個新的開始。

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三)──道德操守與信任(張國棟.2011)

編者按:作者在這文章的開始,先總結前文對影音使團在考古問題、理性問題和神學問題上的質問,繼而質疑影音使團過去工作上的道德操守。作者對影音使團的處事態度、媒體炒作手法提出批評,也質疑現時為影音使團信任的克蘭克博士,有否資格被稱為考古學專家,作者進而提出影音使團的道德操守問題,並呼籲信徒以行動來制止這類行為。

(續〈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一)〉〈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二)
十二、為甚麼要對90%一說那麼煞有介事?
十三、影音使團豈不說了,有很多有力證據現階段不便透露?
十四、傳媒式取巧炒作風格有何不妥?
十五、克蘭克博士的驚人履歷
十六、其他道德操守問題
十七、現在是時候說「不!」

我們討論了影音使團在過去六年來,一直深信挪亞是2,370 BC的人,因木結構碳十四化驗結果是四千八百年歷史(即2,790 BC),又因狀似船隻,聖經說方舟停在亞拉臘眾山上等等,所以才敢聲稱有至少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挪亞的方舟(即使這百分之九十數字並不是專家地推斷的)。這類觀點強調一種所謂字義釋經,尤其在計算年譜方面,認為可以十分準確地計出挪亞是甚麼年代的人,按同一解經原則,持這觀點的人只能認為神在廿四小時的七日創造天地,因此他們相信年輕地球說。誠然,直至《號外一》,影音使團仍然表達這想法。他們在那裡寫道:「以文學批評作為前設,解讀創世記、挪亞方舟、大洪水並非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記載,將神話凌駕於聖經記載的神蹟,方舟探索任何的發現自然都會被否決、反對。」只不過,他們竟在十一天後的《號外二》表示認同那位哈佛畢業的考古學博士克蘭克的判斷,結果一方面間接承認過去六年的探索手法太業餘,白白浪費掉過往花在碳十四化驗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另一方面,他們承認木結構與近東相同的結構一樣,是來自13,100-9,600 BC 的,認為這才是科學化的判斷。這年期會令他們更改挪亞年份,亦即放棄那所謂字義釋經,並且,這個年期無法與任何年輕地球說兼容。如此,影音使團其實作了一個很驚人的神學轉向,由過去深信(和期望別人也相信)年輕地球說,和深信背後的所謂字義釋經原則,變成兩樣都不再接受,因為現在他們要講求科學,要攻擊斯奈林博士。說回考古,若放棄了所謂字義釋經,就再沒有任何明確憑據斷定挪亞是甚麼年代的人。一旦失去了挪亞年代的參照點,就算現在可以確定那木結構真是古物,就算那木結構狀似船隻,已無法確定那是否挪亞的方舟。由此看來,他們已經替自己的探索大計,劃上了句號,自毀長城。

以上種種,都是最根本的考古問題、理性問題和神學問題。在本文,我提出更多質疑和道德操守上的批評,並以信任問題總結整個系列。

十二、為甚麼要對90%一說那麼煞有介事?

若你戀上了某人,對方某日聊天時胡扯水星比金星大,你會煞有介事地指正錯誤嗎?你只會一笑置之。然而,假如同一番話是一位天文學博士在大學課堂裡說的,大家就會慌張起來,要查一查究竟他有沒有錯。假如同一番話是(未來的)美國太空總署發言人說的,他在宣佈下一次太空望遠鏡要到達較大的那星球,他的錯就更加嚴重。

同理,「實證」了方舟的講法之所以引來強烈迴響,是因為這聲稱牽連甚廣。這聲稱成為了佈道會的噱頭,成為了馬灣主題公園的焦點,成為了幾百萬又幾百萬的奉獻理由。並且,這「發現」還要當成為世界考古發現,並企圖在國際考古學界冒出名來。因此,人們必須對這聲稱有極高要求,正如梁斐生博士引考古專家梁白泉前院長的話說,「『疑是』和『確認』之間這層窗戶紙,沒有鐵證,就不能捅破。」25但偏偏,影音使團在二○一○年愛瞎扯甚麼百分之九十可能為真,聲稱他們在考古。而這個百分之九十可能為真的發現,是基於今天他們承認是被自己不小心污染了的樣本的碳十四化驗簡報。

十三、影音使團豈不說了,有很多有力證據現階段不便透露?

影音使團有這樣說過,但批評者沒有排除這類證據存在。他們關心的只是,證據一日不公開,國際考古學界一日不能確定。這便流於片面之詞。加上歷史裡有那麼多人聲稱在土耳其找到挪亞方舟,有些甚至曾經獲得土耳其政府承認,但最終被發現為假,今天人們對此持懷疑態度是合理的。26

再者,為甚麼我們要強烈信任影音使團片面之詞?為甚麼我們不可以懷疑影音使團被當地人欺騙了?他們那份碳十四簡報,且不談樣本被污染,就連那四間實驗室和經手科學人員的名字,我們也不知道,一切皆黑箱作業。回看大陸的學術造假風氣,我們不得不猜疑,一個中東某國的實驗室,可信度並不高。並且,大家有聽過蘇格蘭人 Donald Mackenzie 的事情嗎?他是方舟探索愛好者,在二○一○年,他因為聽到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挪亞方舟,專程再到亞拉臘山,但卻一去不返。他的事件被英國傳媒報導起來,後來美國傳媒也關注到。他昔日的探索同伴美國人Jeremy Wiles 正努力找尋他, Wiles 接受訪問時說,他們在當地的聯絡人和朋友告訴他,整件事是騙局,有人受雇把木頭運上山。27

提出這些,不暗示我認為騙局假設比發現方舟假設更可信,只是,不公開證據的結果就是眾說紛紜,碰巧今次同時出現了騙局假設,頓時令發現方舟的假設可信性大減。這些都不能怪責別人質疑。

十四、傳媒式取巧炒作風格有何不妥?

在這些疑團下,影音使團慣用的傳媒取巧炒作風格更幫倒忙。影音使團以媒體工作起家,除了多了一些宗教術語外,其表達手法徹頭徹尾地已經與一般嘩眾取寵傳媒無異,這類文字根本不能用來作嚴肅和學術的聲稱或討論。百分之九十一語就是很鮮明的例子。現在舉另一例說明。二○一○年影音使團在其網站內有一頁聲稱「全球專家權威實證『方舟不是神話』」,那裡列出了很多人的名字、銜頭和說話節錄:有「荷蘭生物及地質學博士、古植物學與沉積學專家」Dr. Tom Zoutewelle28、「土耳其首席考古學家」Prof. Oktay Belli、「美國資深方舟探索家、地質與科學教育專家」Mr. John McIntosh、「荷蘭著名方舟探索家,從事方舟研究達卅五年」的Mr. Gerrit Aalten、「《挪亞時代洪水考古證據(二○一○)》作者Mr. Phillip William、「亞勒省文化局局長」Mr. Muhsin Bulut、「土耳其國會議員」Mr. Mehmet Hanfi Alri、「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吳宗文牧師、吳宣倫博士(美藉華人科學家)。然後那裡還有一段話:

「香港方舟探索隊最新發現轟動全球數百傳媒,相信五千年來方舟遺骸破冰而出,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荷蘭、土耳其等各國科學權威舉證支持,全球不得不面對的末世警號經已響起,甚至有聖經學者指出:『人類應以最壞打算作最好準備!因為當方舟證據如何具體出現,代表著我們已經進入末世徵兆最明顯的時代。』」29

這裡的嘩眾取寵十分嚴重,甚至稱得上說謊。排第一的Dr. Tom Zoutewelle 原來是一名年輕地球說支持者。30他曾負責一系列宣揚年輕地球說的映片中的一齣,而該系列裡也有斯奈林博士負責三齣。31排第二的是土耳其人Prof. Belli,他曾有很多考古活動,若我們不擔心他有利益衝突,這應算是相關博士,並且可信任。

其他人呢?他們並沒有相關博士學位,這也稱得上「全球專家權威」?至於「實證」,他們中間有多少位曾經上山親身考察?(不要忘記,在《號外一》影音使團曾以未有上山觀察指摘批評者。32)這要求好像太高了,不如我們找回影音使團去年呈交給斯奈林博士的碳十四簡報,看看那名單裡的人有誰讀得懂所有科學術語,當這也算數吧33--這名單上的人是否知道他們那句話被用來當作「全球專家權威實證『方舟不是神話』」呢?

再看,「全球數百傳媒」?為甚麼我們在主流報章和電新報導裡卻不多遇到?若真的在 CNN或BBC等報章刊登了震憾性頭版,難道影音使團不會立刻把截圖到處張貼出來炫耀一番麼?是否那數百傳媒皆為小眾媒體?會否那些傳媒的所謂關注,只是在不起眼的副刊裡當花邊趣聞提一提而已?但這就被影音使團取巧炒作為「轟動全球數百傳媒」!再者,傳媒有報道,不等於傳媒相信,這是小學生也懂常識而已。但影音使團竟然講得出傳媒「相信五千年來方舟遺骸破冰而出」這假謬的話。

接續的話更離譜,「各國科學權威舉證支持」?影音使團去年以為是嚴謹但現在則踐踏為不嚴謹的科學家斯奈林博士,在二○一○年四月已告訴影音使團,那碳十四簡報並不能指證發現了方舟。後來影音使團才找到一名有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克蘭克。而且,土耳其政府至今仍沒有公開聲稱遺址的地點,二○一一年十一月的《號外二》更聲稱「具體的科學報告,會待科學團隊作更深入研究考證後才公佈。NAMI聽取專家的意見,會由學歷受認可的科學家撰寫報告,通過同輩評審,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換言之,這麼多年來尚未有算得上達到了同輩評審,也沒有學術論文能指證方舟已被發現。那麼,在二○一○年的各國科學權威怎可能會在沒有同輩評審、未見到一篇學術論文前,「舉證支持」?這是荒天下之大謬。最後,那位聖經學者是誰?他說那番話的原因,是因為他有相關權威知識確定了那木結構是方舟嗎?影音使團可否提供那學者的名字,讓我們直接查問清楚,看看他是否同意自己的言論如此被引用?

這些,再加上我在第一篇文章分析《號外一》如何避重就輕、混淆視線,就是我所謂的傳媒式取巧炒作手法。正如我上文說,有些說話不用負上很多責任,人家也不會傻到要追究。我們在媒體無處不在的當代社會裡生活,看到人人都會扮權威,早就習慣了不會盡信媒體表達的信息。但這不等於基督教的媒體機構也可如此表達(其他在香港的基督教媒體機構就沒有感染這陋習),更不等於影音使團可以在考古事實問題上--即「實證『方舟不是神話』」一聲稱上--用這類手法掩人耳目,蒙混過去。

疑團重重之際,還要經常用取巧炒作手法嘩眾取寵,小事化大,避重就輕,混淆視聽,又用這類手法寫文章控訴批評者,不禁令人感到(一)影音使團完全沒有學術能力,有關發現方舟的聲稱更加不可信;(二)影音使團在多年來的虛浮言詞背後可能漸漸開始有故意誤導和抹黑的動機。令這些疑團更難揮去的是,影音使團的人大概真的沒有甚麼學術理性的訓練,經常把自己的言論改來改去,並且不留記錄供人查考。這一點,我和很多想調查的朋友都有共同體會。例如昔日有誰公開支持過,被影音使團利用來聲稱有教牧權威推介,今天我們已幾乎無法確定了,因此我們也無法追查,那些人士今天的立場有沒有改變過。

十五、克蘭克博士的驚人履歷

今年,影音使團似乎學精了,很少用「權威」和「實證」等詞語,雖然今年他們常常訴諸的人士,是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的考古學博士34,比上述所有人(除了Prof. Belli )都更有資格做權威。今年找來克蘭克博士,可算是多年來最像樣的一位考古學者,有望令方舟探索成為學界會關注的事。影音使團今年的說話語氣亦顯得洋洋得意,自命學術。然而,即使不談那些騙局傳言,略為肯查證的朋友都會發現,這位畢業自哈佛考古學系的克蘭克,亦非甚麼了不起的重要學者。看以下資料前,讀者須留意,博士畢業只是學術界的入門,日後的研究成果、出版的質和量、以及同行承認,才能真正令一位博士成為相關領域的重要或知名學者。否則,即使仍有教學,那類博士只算是藉藉無名但可能仍有跟進學界動向的小學府裡的學者而已。另外,一位學者可能在十多年努力研究後減少學術著作,這仍然是學界裡願意承認的,但如果一位博士連那十多年的工夫也從沒有花過,他要學界同行認可為重要人物,會是十分困難。

我在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圖書館裡的幾個考古學資料庫裡找克蘭克的出版項目,來來去去只有三項:他在一九九六年的博士論文35,他在一九九三年的與另一人合著的論文36,和一九九五年一篇論文37。後來我不得已擴大搜尋範圍,並尋求圖書館裡考古學方面的資料管理員協助,才能多找出幾個出版項目。「擴大搜尋範圍」的意思即是說,搜尋結果雖然會多了,但卻很可能是因為那些出版並不是在公認的學術刊物裡發表。 結果是:其中一項是他在二○○二年把博士論文出版了38,另外兩項是在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裡出版的,年份是二○一○。39後來有朋友在替我再找到四項出版,其中三項也是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裡出版的40,一項在一份自稱不屬主流科學的談創造與進化的「期刊」。41餘下兩項是克蘭克博士一九九四年在以色列發表的一篇論文,和2004年在某書裡的一篇論文。42在amazon.com 也可以找到幾本他寫的書,但那些已不是學術書,只是北美福音派裡流行的那類講末世的書籍。43

教學方面,我們找不到任何資料。按一般略為像樣的美國大學慣例,學系網站一定會出示教授名單。有些兼職講師即使只有碩士學位,只要多年來一直有任教,很多學系都願意把他們的名字放上去。假如你是名校畢業,即使你只是每隔兩年才教一個學期,他們也許仍會把你的名字放上去。現在,我們找不到克蘭克任何教學資料。其實這完全不出奇,今天學界競爭劇烈,初出道博士必須在五、六年內出版多份學術著作,方能在一學府裡獲得長期教席。但克蘭克乏善可陳,博士畢業後幾年間沒有出版,這類人士會被視為沒有出版能力的過氣學者,較具規模的大學不會再理睬的了。如此,合理推斷是,恐怕克蘭克從沒有正式教席,或早年曾在不同小學府間中教過一個學期,於是其學系也懶得把他列入教授團,放在網上給人看,又或事隔太久,要把他的名字除掉。

以上資料和推斷,只要對學界有一點常識,肯花時間在網上和略有規模的大學圖書館裡尋找,各位皆可自行驗證。以上所說的即使尚有遺漏,漏掉了的也不會是甚麼學術質素高的東西。畢業後荒廢了十五年的克蘭克可能是一隻連三斤哈佛釘也沒有的爛船,連「藉藉無名但可能仍有跟進學界動向的小學府裡的學者」這身份也談不上。

諷刺的是,克蘭克近年出版的「論文」主要刊於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但那是一個相信年輕地球說的基督徒「科學」組織44,無怪乎在比較學術的資料庫裡是找不到的。若有信徒讀者不滿我暗示那組織不夠科學,我必須請讀者留意,我在本文對此不置可否。我只想指出,影音使團在《號外二》正正批評斯奈林等人不夠科學,但那位好像比斯奈林更尊重科學的克蘭克,原來也是靠這非正統科學的圈子來建立自己在教內的「學術聲望」(教外的學術聲望不提也罷)。

若還有人有疑問,讓我們看看怎樣才是一個典型的哈佛大學考古學博士應有的學術地位。以一九九五年與克蘭克合著論文的 John J. Shea 為例45,他一九九一年在哈佛畢業,迄今在資料庫裡已有四十二個出版項目,但在同一個資料庫裡,克蘭克只有兩項──他的博士論文和他畢業前與 Shea 合著的那一篇。

這就是影音使團經常推許的哈佛考古學博士克蘭克。他今次那麼熱心去土耳其,又發新聞稿,動機還是不要猜測了,但有一點是鐵證如山,無可推諉的--這位克蘭克雖然有哈佛博士學位,但卻已經荒廢學術十五年,質量皆欠。

現在讓我們看看影音使團如何嘩眾取寵地介紹這位克蘭克:

「祖克蘭克博士(Dr. Joel Klenck)畢業於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 IL)並取得人類學與考古學學士學位(B.A. in Anthropology/Archeology)。西北大學乃一所著名的大規模研究大學,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埃文斯頓市。克蘭克博士亦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進行同一學科的研修並獲頒授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M.A. and Ph.D. in Anthropology/Archeology)及於英國頂尖研究學府之一的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研修史前史與考古學(Prehistory and Archaeology)。他曾於多間著名大學(包括哈佛大學)任教有關科目並於過去二十年發表多份有關史前史與考古學的學術文章。祖克蘭克博士專門從事考古與生物化石的研究,與及在考古遺址挖掘和分析動物的骨頭。經他發表或尚在進行中的研究課題非常廣泛,包括古生物和古植物學的全球分佈研究、考古學中的異教文化研究、與及實驗考古學和其他主題。」46

「他曾於多間著名大學(包括哈佛大學)任教有關科目」。請問有哪幾間著名大學?哈佛是不算數的,那只不過是他昔日當研究生時在學系做助教而已。「經他發表或尚在進行中的研究課題非常廣泛,包括古生物和古植物學的全球分佈研究、考古學中的異教文化研究、與及實驗考古學和其他主題。」這句話是混淆視聽的,因為他發表著作極少,並且從沒有進入過考古學主流。至於雪菲爾大學,克蘭克的履歷裡從沒有指出他擁有那裡的學位。

離開這一節前,有一點我要補充。在普羅教會讀者眼中,這樣批評一個學者的學術能力好像吹毛求疵。這是不對的,但可理解。因為在教會圈子裡我們有太多克蘭克,他們曾取得博士學位,但卻荒廢了學業,沒有學術建樹,有些連大學教席也沒有或不再有,卻到處以外國博士或科學家或哲學家名義主領講座,且被捧為教內明星。(碰巧這類人常被影音使團找來替方舟事工背書。)但這些並不能改變他們沒有學術建樹的事實,也不能回應荒廢學問的質疑,要求極高的學術界現實並不是這些明星所表現得的那麼浪漫,亦不會當這些教內明星是甚麼一回事。

十六、其他道德操守問題

佈道道德是這事件中最惹人不滿的一點,這本來應以一篇文章來討論,但剛好已被葉敬德博士談論了,他指出,以佈道為理由而說謊是不合符基督教教導的。47讀者看那文章便可。

這節主要談的道德操守問題,可用以下故事來點出:設想歐洲發現美洲的時代,英國有一位船主,他的船是給那些由歐洲移民到美洲的人乘撘的。人命攸關,又要橫跨大西洋,這船在出發前自當經過嚴格檢查。然而,在今次出海前,船主明明知道那隻船久經風浪,並且他記得那船最初製造時已不是造得很好,因為那些工人不是很誠實。現在是時候認真檢查和修理。然而,他卻拒絕這樣做,天真樂觀地任由移民人士乘坐那船去美洲,真心相信不會有甚麼意外。結果,那船出事,所有人罹難。我們可怎樣說?那船主理應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歉疚,受道德責難,因為他有責任認真檢查和修理,不能只憑主觀喜歡來判斷。假如我們把故事結局改一改,假設那船沒有遇難,人們都安全抵達美洲。請問你是否認為那船主仍算為失責,理應被責難?你也會同樣地責難他不負責任。48

應用在方舟探索上,我們須留意,今天影音使團並沒有足夠證據。他們在《號外二》說了:「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學位的 Dr. Joel Klenck初步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他認為木結構非常古老,屬後舊石器時代(epipaleolithic),其他同時代在近東的考古遺蹟,其放射性碳年份,介乎公元前13,100至9,600年之間。但具體的科學報告,會待科學團隊作更深入研究考證後才公佈。NAMI聽取專家的意見,會由學歷受認可的科學家撰寫報告,通過同輩評審,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留意,那只是初步研究,他們未有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也未通過同輩評審。49即使兩、三年後真的有更多有力證據表示那些木結構是方舟,這不等於影音使團今天可以合理地聲稱他們發已經發現了(或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方舟。結論: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在二○○五年,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方舟,那時在教內已引起一些質疑和討論。50我那時還以為,影音使團只是尚欠一年半載的時間,但卻因機會主義心態,偷步到處宣佈發現了。按本節的討論,那仍是不恰當,但恐怕教會裡的人一年半載後看到真相,未必會很介懷。然而,二○○五年至今,已有六年。去年他們以為是最像樣的證據──那份碳十四報告──原來也被他們不專業處理手法污染了。交代足夠證據的承諾尚未兌現,且遙遙無期。那麼,這一節的道德操守批評就要更強烈了。

十七、現在是時候說「不!」

現在事情已發展到一個失控的地步。影音使團不斷要求教會信任他們。信任他們聲稱七年來不能公開的證據是鐵證,信任他們業餘地收集古物時手法專業,信任他們拒絕公開的實驗室和科學人員真的有足夠的國際學術地位、能力和誠信,信任他們找來的當地人沒有欺騙他們,信任他們紙包不住火地狼狽地四出找學者背書時仍然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或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信任他們找來的克蘭克是很專業的國際考古學家,信任他們在引用《國家地理雜誌》時沒有故意造假51、信任他們這些以媒體起家的人現在懂得與別人作出理性的學術辯論……這一切信任似乎都落空了,或無法證實。七年來的信任,換來今天的繼續乏善可陳,並且還要反睦指摘所有批評者為抹黑,這是一副怎樣的德性?

另外,昔日影音使團到處張揚的、聲稱支持方舟的教牧或教內知名人士,今天去了哪裡?他們在考古過程參與了多少,以致能誠實地推介?他們中間在今天仍敢這樣說的人,還剩下多少?又,近年影音使團在各地更換了不少董事,我們或許要向前任董事們詢問究竟發生了甚麼事。52

在教會群體裡,信任是十分重要的。不是每一信徒都有時間了解相關神學知識,和搜集那麼多基督教新聞,並且,教牧是他們的屬靈長輩,他們自然會信任教牧的推介。只可惜,香港教會在教牧推介上做得不好,幾年前,有些名牧做了有異端背景的機構的顧問而懵然不知,且不表歉意。今天,情況似乎更有惡化跡象。一些不是名牧、在教會界沒有實幹履歷的信徒也可以動輒以其社會地位或明星背景或過氣學位身份來發言,說一些他們不太懂和沒有親身查證的事,善於傳媒取巧炒作之道的影音使團與他們一拍即合。結果,妄顧佈道道德、在宣傳時用疑似失實說謊的取巧炒作方式表達、不斷呼籲教會奉獻數百萬又數百萬、沒有學術卻要裝扮學術等事,經常出現。被人指出來後,影音使團老羞成怒,竟賊喊捉賊說別人抹黑,破壞教會合一。恐怕這個才是驚世發現,並且已經再現。

論到猜測別人有抹黑的動機,讀者不妨想想,批評者指出影音使團的錯誤,可獲得甚麼利益?一位與影音使團人士毫無過節的陳崇基牧師,有甚麼動機要故意說一些明知是錯的話來損害影音使團的聲譽?一位本來興高采烈地要支持影音使團的加拿大教會長輩梁斐生博士,為甚麼會在幾次接觸後出現一個令影音使團「不能予以信任」的「態度」,然後故意「進行多方猜想、假設……誹謗『挪亞方舟國際事工』造假」?53

今年多了教牧撰文質疑和批評影音使團,並且,文章脫稿之際,各地華人教會有一群學者和教牧同工正在聯署,指斥這些不合道德操守的表現,並且呼籲全球各地華人教會鄭重考慮是否繼續支持影音使團與方舟相關的事工,不宜輕信。 或許華人教會的信任傳統仍未破產,破產的只是愈來愈少神學工作者、教牧、機構領袖支持和認同的影音使團的誠信。影音使團拒絕正面對話,單方面發表極其誇張失實的言論,並且反過來指摘教牧同工抹黑,沒問題,那就省去大家溝通時要花的時間和精力,讓教會裡的教牧同工、神學院教授和廣大信徒,現在用腳投票,向影音使團說「不!」,罷買罷看,拒絕捐款,勸介其他信徒不宜輕信,不參與那些「事工」,不要再讓世人以為基督教會包庇污煙瘴氣、弄虛作假的言行。

(寫出這系列時,《號外三》尚未出版。但已沒有期望。另外,在此要感謝一些朋友協助搜尋資料和審閱。這系列有些不盡善之處,例如沒有討論影音使團方舟事工在金錢運用方面是否恰當,沒有探討影音使團某些取巧手段,也沒有逐一反駁兩份《號外》裡的失實指控,沒有好好地替無理被屈者申辯,那些留待其他有心人跟進了。)

(作者為聖克勞特州立大學兼職講師、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專研知識論、商業倫理、宗教哲學)


  1. 梁斐生,〈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http://www.hkchurch.org/GenericStyles/Content.asp?ID=10719&PaperID=0010(按梁斐生博士的寫法,那不是梁白泉院長的原句。)
  2. 余創豪,〈過盡千帆皆不是:尋找挪亞方舟的研究傳統和研究綱領〉,http://www.sameway.com.au/samewayma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catid=59:2009-08-05-07-10-21&id=739:2010-11-15-00-49-32
  3. Mackenzie 母親甚至懷疑 Mackenzie 撞破騙局而遇害。但這推測我們也不用輕信。只是, Wiles 說的那當地人的講法又如何呢?各位自行想想吧。http://www.wnd.com/index.php?fa=PAGE.view&pageId=267245。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在這裡:http://www.bbc.co.uk/news/uk-scotland-highlands-islands-11875315。AOL 的報導在這裡:http://www.aolnews.com/2010/11/08/explorer-searching-for-noahs-ark-missing-in-turkey/
  4. 原句是 “Drs",應該是手文之誤。
  5. 那一頁已不復在,但幸好 Howtindog 朋友拍攝了下來,並有一些評論,各位可參這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9RYiYmdxk&feature=youtu.be
  6. 請用Google translate 看看這一頁:http://www.eo.nl/archief/tv/hetelfdeuur/aflevering-detail/aflevering/aftrap-darwinjaar/
  7. The Great Deluge – Worldwide Evidence for Noah’s Flood, http://www.marianland.com/americanportrait002.html
  8. 「在網絡上抨擊方舟探索的文章,寫作人大多數均未曾踏足過亞拉臘山,也非當地從事專門研究的學者,更遑論透過實地考察工作取得第一手資料。」《號外一》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pdf/extra20111107.pdf
  9. 按《號外二》,這其實不算數的,因為沒有考慮樹輪法和當地其他資料。
  10. 影音使團的初期講法很有誤導性的,他們稱那人為「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但「哈佛大學」原來只是指克蘭克在那裡取得博士學位,而不是在那裡任教。「人類學」的意思,也只是因為哈佛大學系名叫人類學系,但克蘭克的研究並非人類學,而是 zooarchaeology ,為考古學裡的一門。http://www.upwill.org/news/picture-story/4493
  11. Animals in the Canaanite cultic milieu: The zo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Tel Haror, Israel. Diss. Klenck, Joel.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1996. 9710498.
  12. Shea and Klenck,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rampling on the Results of Lithic Microwear Analy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vol. 20, Issue 2, (1993): 175-194.
  13. Joel D. Klenck, “Bedouin Animal Sacrifice Practices: Case Study in Israel," in Ryan and Crabtree eds., Symbolic Role of Animals in Archaeolog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Applied Science Center for Archaeology, 1995): 57-72.
  14. 出版社是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在 amazon.com 可找到的。一位學者評論這書,說這是克蘭克的博士論文。Peter Popkin, “Review: The Canaanite Cultic Milieu: The Zo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Tel Haror, Israel",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70:3 (2007):180.
  15. Joel D. Klenck, “The fall: impact on the demise of the dinosaurs and geological stratigraphy (response)",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vol. 47, issue 1, (2010): 81-86. “A Genesis Model for the Origin, Vari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vol. 47, issue 2, (2010): 111-137.
  16. J.D. Klenck, “Major Terrestrial Animal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s as Defined by God" Journal of Creation, 23(2), 2009. J.D. Klenck, “The Region of Eden: Analysis and Debate",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Journal, 46(2), 2009. J.D. Klenck, “Genesis and the Demise of the Dinosaurs",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Journal, 46(3), 2010.
  17. J. A Klenck, “Biblical View of Australopithecines and Paleoanthropological Data”, Journal of Creation Theology and Science, Series B: Life Sciences, 1(2), 2011. 那「期刊」所屬機構如此說:“As a result of this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al science, we have developed addi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meet our needs in studying discontinuity and describing the history of created kinds.” http://www.creationbiology.org/content.aspx?page_id=22&club_id=201240&module_id=37881
  18. 1994 “The faunal remains from EB I Strata.” In Y. Yukutieli and R. Gophna’s “Excavation of an Early Bronze Age Site near Nizzanim.” Tel Aviv [In Hebrew] 21:181. 2004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Animal Fauna at Nessana.” In Nessana: Excavation and Studies I. D. Urman (ed). Eisenbrauns, Winona Lake, IN.
  19. 按福音派歷史學者 Mark A. Noll 教授的講法,北美福音派對末世的迷戀近乎盲目反智。Mark A. Noll,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Grand Rapid, MI: Eerdmans, 1995).
  20. 該學會在其網站裡張貼的信條裡,聲稱相信創世記是事實地表達了歷史真相,一切活物皆由神在創造週(Creation Week)直接創造(即沒有進化),並且有全球性的大洪水。http://www.creationresearch.org/stmnt_of_belief.htm
  21. http://www.stonybrook.edu/anthro/staff/jshea.shtml
  22. 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pdf/Joel_Klenck.pdf (我已下載了這檔案,免得日後被抽起或更改。)
  23. 葉敬德,〈基督教機構、謊言與佈道〉,《時代論壇》,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24. 這故事出自 William Clifford, “The Ethics of Belief", 1879. http://ajburger.homestead.com/files/book.htm
  25. 這裡且不談我上篇所質疑的,若介乎公元前13,100至9,600年之間,就無法確定那是挪亞方舟了。
  26. 請參這網站的記錄:http://truth-of-the-ark.blogspot.com/
  27. 聞說《國家地理雜誌》正在就這事作出嚴正調查,且讓我們走著瞧吧。
  28. 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廿八日的關注方舟事工公開聯署信裡,有一名前任影音使團董事。這代表了甚麼?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9772&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29. 影音使團,〈回應梁斐生博士文章《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http://www.noahsarksearch.net/big5/pdf/20100914.pdf

相關文章: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一)(二)(三)|作者相關文章

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二)──兼略評《號外二》(張國棟.2011)

編者按:作者在這文章中討論了影音使團《號外二》的一些論點,指出多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地方。作者認為,影音為了反駁斯奈林博士的文章,承認採集木樣本時手法不專業,導致污染,卻揭示了在發佈這發現時,手上遠沒有足夠證據支持99.9%發現了方舟。作者也質疑影音使團若認為斯奈林博士的研究在科學上不夠嚴謹,為何開始時找他為發現背書,邀請他成為肯定他們發現的支持者。作者最後向影音提出質問,若他們現時以克蘭克博士的分析作為考古發現的解釋,那麼是基於甚麼神學立場來證明發現是方舟,而揚棄了過去採用多年的年輕地球說,字義釋經等神學立場,而又基於甚麼原因,放棄過去的立場。

(續〈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一)〉
八、兒戲的探索手法
九、斯奈林博士真的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十、影音使團的新觀點:放棄年輕地球說、不再相信挪亞是2,370 BC 左右的人!

(一)亞拉臘山上的還會是挪亞方舟嗎?
(二)影音使團無法再用歷史年期來斷定木結構是否挪亞的方舟?
(三)影音使團神學立場作出了重大改動,背棄支持者!

十一、小結

我在討論影音使團的疑似取巧手段,現在我們回到最根本問題:有甚麼證據支持方舟已被發現?

八、兒戲的探索手法

影音使團在過去六、七年,把事工焦點改變為探索方舟、建立方舟博物館、以「發現」為噱頭搞佈道會並每年呼籲教會信徒動輒捐出數百萬又數百萬,嘗試說服教會廣大信徒認定已經發現了方舟(或在別的場合說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可能發現和後來改口的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然而,考古不是拍電影,學術研究不是公開演講或製作訪問短片。動聽、感人、詞藻優美、名人見證、電影獲獎、牧者推介等等,通通都不是可接受的正確理由。

這次課題是考古,最首要的證據當然是一些實物,同樣重要的是考古學界對那些實物的專業判斷,否則我們無法得悉一塊木頭會否是古物。這專業判斷有其學術規範。陳崇基牧師在〈發現方舟的宣稱,聖經考古的回應〉為我們簡要地提出了那些規範:除了要被同輩評審、還要有更多一致化驗結果、吻合近東歷史、要有其他洪水滅世的考古證據、要有普世文化斷層、要解釋為甚麼其他理論不成立、還要有古環境研究支持。6一般讀者都會明白這些要求是合理的,並且,我們不難相信專業考古學者應該還有更多要求。

這一切學術要求,六、七年來我們看不見影音使團有做過甚麼,他們略為算是有專家伴同的探索,只是近一年的事。若以前曾聲稱有專家,那恐怕會是謊言。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昔日探索隊連手套也不戴,就拾起聲稱是「遺址」裡的物件,污染了該地點,及後的處理手法亦不恰當。這有點像警察鑑證人員在兇案現場不戴手套地到處摸,以致搜集到的東西被污染,不能用作證據。若有專家在場,這些離譜的事怎能發生?不專業這點不是我瞎猜的,影音使團在二○一一年十一月的《號外二》裡承認了。7他們說那話用意不是承認以前錯了,倒避重就輕地想批評斯奈林博士(Dr. Andrew Snelling)錯誤信任影音使團昔日(二○一○年四月)提供給他的木樣本化驗報告(有關這事,見下文)。但不管那句話用意何在,事實是影音使團變相承認了,在二○一○年四月時還慒然不知原來處理樣本是有嚴格規定的!除了影音使團這個「承認」外,影音使團在二○一一年重用的哈佛考古學博士克蘭克(Dr. Joel D. Klenck)也認同探索隊曾污染了那地點,令那些樣本的化驗出錯8

直至二○一○年,情況發展令人更憂慮和疑惑。影音使團在其網站說他們在另一位置「實證」發現了方舟,但在別處卻說只是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可能是發現了,後來改口說只有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說出這些數字的人並不是考古學專家,那麼,這只是毫不專業的推斷,與瞎猜有多大分別?(用香港人的話說,「吹水」。)但瞎猜的話卻可以用來承托公開聲明、佈道和籌款活動。9

結論:由二○○五至二○一○年底,那些幾百萬又幾百萬的聲勢浩大的探索旅程、方舟事工和專業形像,原來是這麼兒戲!並且,現在影音使團變相說出來時,沒有半點歉意。

九、斯奈林博士真的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在二○一○年四月,影音使團聲稱已有木樣本被檢驗出有四千八百年歷史10(讀者必須留意,影音使團去年是說距今四千八百年歷史,即那是2,790 BC,但在近來的資料裡,尤其克蘭克博士的新聞稿裡,卻說是4,800 BC),他們憑甚麼言之鑿鑿地公開聲稱那木樣本有四千八百年歷史?因他們十分信任碳十四化驗。這話要說得小心。從影音使團在二○一一年十一月發放的《號外二》我們得悉,影音使團認為要用樹輪校正,並且「在沒有實地考察、沒有考慮歷史記錄及當地文明等佐證的情況下,單憑一份碳十四簡報就斷言木結構不是方舟,並非科學家嚴謹的做法。」11

然而,這裡的玄機在於,我們不能確定二○一○年時,影音使團是否已經有這認知。

按二○一一年十一月由斯奈林博士12和影音使團13公開的資料,影音使團在二○一○年四月二十日單單把那個碳十四化驗交給美國 Answer in Genesis 研究所裡的斯奈林博士看,期望獲得背書。只不過,斯奈林博士立刻看出證據不足,甚至,因為四個樣本裡只有一個年份比較久遠,理性的結論應該是出現了反證據呢。但影音使團那時並沒有理會,五天後轉頭就向外界公佈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可能發現了14(後來又改口說只有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方舟),繼續公開宣佈,繼續探索,繼續要求教會捐錢。假如影音使團那時已經認知樹輪校正和「在沒有實地考察、沒有考慮歷史記錄及當地文明等佐證的情況下,單憑一份碳十四簡報就斷言木結構不是方舟,並非科學家嚴謹的做法」,他們為甚麼單單把那個碳十四化驗交給斯奈林博士看,期望獲得背書呢?他們豈不應該知道這是不會獲得嚴謹科學家背書的麼?

或許,影音使團明知單單看碳十四化驗是不可靠,但又明知斯奈林不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斯奈林不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這點是他們在《號外二》裡努力營造給讀者的印象)。若然如此,他們尋求斯奈林博士背書的舉動就有極大嫌疑是意圖造假,只求找個人來胡亂背書!

由於影音使團一定不會承認有意圖造假,蒙騙大眾,也不會承認自己那麼非理性地用一些明知無力的證據來要求他們認為是嚴謹的科學家來背書,他們現在只能聲稱他們在二○一○年四月時並不認知樹輪校正和「在沒有實地考察、沒有考慮歷史記錄及當地文明等佐證的情況下,單憑一份碳十四簡報就斷言木結構不是方舟,並非科學家嚴謹的做法」。換言之,他們昔日斷言木結構是方舟,聲稱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為真,正正是單憑一份碳十四簡報。

但這卻又出現另一個困難。如果他們在二○一○年四月的思考是,單憑一份碳十四簡報就斷言木結構是方舟,理性地說,他們就應該接受斯奈林博士在四月二十日的意見,承認木結構並非來自方舟,因為碳十四簡報裡說,四個樣本裡有三個都不合符方舟的假設,而影音使團的人沒有相關學術能力去質疑斯奈林博士。但影音使團拒絕接受那意見。(再者,若他們在二○一○年四月前已懂得樹輪校正,他們早就會發現碳十四簡報與樹輪結果不吻合,於是,理性地,他們沒理由斷言有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

談了這麼多,讀者應該不難會意,二○一○年四月或以前的影音使團根本不懂得那麼多學術理論,他們堅持不聽斯奈林博士的意見,原因恐怕不會是理性的。我們可以體諒,當一切都準備安排好,才發現碳十四報告原來是反證據,又不懂用樹輪校正來反駁,更不知自己早就污染了木樣本,勢成騎虎,結果不想面對理性的現實。此乃人之常情。但這言行牽涉到向國際社會公開宣稱發現了方舟(後來改口說只有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了),藉此噱頭搞佈道會,呼籲教會奉獻幾百萬又幾百萬,殊非小事,在學術和理性的要求來說,在基督徒──和非信徒──的道德來看,都是彌天大錯。

十、影音使團的新觀點:放棄年輕地球說、不再相信挪亞是2,370 BC 左右的人!

影音使團在過去一年終於找到一個看來真正是考古專家的哈佛大學畢業的克蘭克博士,所以今年裡的言論就多自詡理性和科學,並藉此取笑批評者,就如上文所示。但克蘭克博士出現後,影音使團似乎因此(悄悄地)修改了很多觀點。剛已提及的是,在今年十一月十五日發佈的英文新聞稿15,克蘭克博士坦言影音使團以前的探索全不專業,因此樣本化驗皆不可接受。影音使團在《號外二》16不管如何避重就輕,也得間接變相承認了這個多年來的過失,令人無法質疑他們過去處理得十分草率。但還有些更深遠的困難,是《號外二》作者彷彿完全不為意或避而不談的;在接受新觀點時不談這些,是極不負責任的。

克蘭克博士在新聞稿聲稱,他在那裡發現的是一個應該是來自Late Epipaleolithic Period(後舊石器時期?此名稱似乎沒有標準中譯)的結構,按 “calibrated radiocarbon dates" (這主要是碳十四化驗),近東其他發掘地點的同類結構都是13,100 至 9,600 BC的。17若影音使團接受這講法,會面對三個很大的困難。

  (一)亞拉臘山上的還會是挪亞方舟嗎?

昔日影音使團認為他們發現了的古物木結構是方舟,理由是因為2,790 BC正好符合了一些人在聖經裡的年份推斷,認為挪亞方舟大概也屬於那個年代。按影音使團在二○一○年提供給《蘋果日報》的資料,他們認為挪亞是2,370 BC 的人18。年份那麼相近,自然可印證那木結構是方舟。然而,現在克蘭克博士卻說木結構是13,100 至 9,600 BC的東西。因此,即使那木結構貌似船隻,也不可能是挪亞那艘方舟了!既然,那木結構就不可能是方舟,影音使團好應該考慮終止探索。難道他們由一個傳福音的機構,轉變成一個業餘考古尋找方舟的機構後,現在要再變身成為一個考古尋找聖經以外的古物的機構?若然如此,教會不用再支持他們了,任由他們在土耳其遺址裡尋樂便罷。

  (二)影音使團無法再用歷史年期來斷定木結構是否挪亞的方舟?

若影音使團不打算做聖經人物挪亞以外的考古,仍要去土耳其找挪亞方舟,就唯有否認聖經裡的挪亞是2,370 BC左右的人,倒要在挪亞年份上多加數千年。只有這樣更改挪亞年份,那應該是來自13,100 至 9,600 BC的木結構才有可能是挪亞的方舟。但這「數千年」由誰去決定?如此,問題已不單是可否更改挪亞年份,而是不知可以怎樣更改,以致完全喪失了挪亞年份的歷史參照!即使現在他們決定要把方舟年份估計為13,100 至 9,600 BC,我們已無法斷定任何來自13,100 至 9,600 BC的類似船隻的木結構是挪亞的方舟了。既然不能從聖經推計出挪亞年份,又怎能證實或宣稱任何古木結構是屬於挪亞年份?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他們不用更改挪亞年期,挪亞還是2,370 BC的人,但他們可容許挪亞用來造方舟的木材不一定是他年期前數百年,倒可以是數千甚至一萬年前的(且不論那時有沒有樹木可以活這麼久)。這個不似是影音使團曾經接受的,因為他們在二○一○年時宣稱,木樣本和挪亞年份相近,這是其中一個理由令他們相信得那木樣本來自挪亞方舟。再者,就算他們現在改變這立場,認為挪亞用來造方舟的木材是他年期前數千甚至一萬年前的,也會陷入上段指出的同樣問題:失去了歷史參照點,那麼,任何略為像船隻某部份的木結構,或任何木結構,只要是來自那幾千至一萬年的,都可能是挪亞方舟的殘骸!

  (三)影音使團神學立場作出了重大改動,背棄支持者!

假若我們不考慮上點第二段的可能性(有一棵樹可以活了幾千年以致一萬年,然後被幾千年以致一萬年後的挪亞砍來造方舟的某部份),剩下來的推斷可能性只會是,因為看到有一些像船隻的古木,而那些古木來自13,100 至 9,600 BC,就斷定那是方舟,然後逼出挪亞的年份必須也要接近 13,100 至 9,600 BC左右。這裡我們固然要問,可否單單憑木結構外貌來斷定那是方舟,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用這個方法來確定挪亞的年份的話,會陷入一個嚴重的神學和聖經詮釋困難。

很多支持影音使團的信徒都堅持某種所謂字義釋經,他們要倚賴類似十七世紀烏撒大主教(Archbishop James Ussher)的年份計算法19,從而相信挪亞應該是2,370 BC 左右的人。按類似年份計算方法,地球年齡約六千年,而挪亞大概就是2,370 BC的人了。現在一般相信年輕地球說的人,多多少少也是基於這想法。20若挪亞年份最後發現相差了約一千年,或許勉強還有可接受,但現在影音使團要求他們改為相信挪亞年份要接近13,100 至 9,600 BC(因他用的木材是那時期的),就絕對不可能,因那已超出了年輕地球說裡地球年齡的上限(六千多年)。

這否定了用聖經裡的年譜計算挪亞年份的釋經法,亦即是說,影音使團放棄了他們過去六、七年來一直堅持的所謂字義釋經。21讀者須注意,在過去一、兩年內,香港教會出現一場小規模討論。某些人認為,所謂字義地解釋創世記,必然只得出七日創造論和挪亞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的結論22,難以容忍半點進化論,但所謂文學釋經卻容許年份和基督徒對進化論立場上有很多彈性。23支持影音使團的人大都從這角度來看,所以一直批評所謂文學釋經不尊重聖經,並聲稱自己很重視所謂字義釋經24。若影音使團現在欲否認他們在二○一○年或以前所相信、用所謂字義釋經推算出來的挪亞年份為2,370 BC,他們必須解釋這個神學和釋經上的立場轉變,並向支持者交代!

為了打扮得合乎科學理性,為了攻擊相信年輕地球說的斯奈林博士,今天十分仰賴克蘭克博士的影音使團極可能已經背棄了之前那所謂字義釋經法。沒有仔細緊貼事件、草率地以為《號外二》成功反駁批評的影音使團支持者,可能到現在還慒然不知自己已被狠狠地棄絕和奚落。

《號外二》顯示出來的A, B, C 這三個困難,會對方舟探索造成極大打擊,甚至有人可會因此認為探索工作立刻可以告吹,所有爭議都可以停息了。但影音使團卻置若妄聞,不作任何解釋,實在教人莫名其妙。同樣難以理解的是,影音使團的支持者仍然只懂攻擊批評者的學術地位和動機,不反思原來自己昔日一直支持的,今天已經全變了樣。

十一、小結

本篇探討了最根本問題:有甚麼證據支持方舟已被發現?從影音使團和克蘭克博士的言論裡,我們看到影音使團在二○○四至二○一○年的所謂「考古」探索原來十分兒戲。(不禁令人想到香港一句流行語:信一成都死!)影音使團尋求斯奈林博士背書一事反映,不論當日影音使團的人是否認知樹輪校正和「在沒有實地考察、沒有考慮歷史記錄及當地文明等佐證的情況下,單憑一份碳十四簡報就斷言木結構不是方舟,並非科學家嚴謹的做法」,都只會反映出影音使團不理性和不負責任,處事草率馬虎。就算這一切往事都不理會,只向前看,也不似有光明的前景,因為影音使團接受了克蘭克博士的意見,認為疑似船隻的木結構來自13,100 至 9,600 BC,那就絕不可能是2,370 BC左右的挪亞造的船。假如影音使團為了堅持木結構也可能是挪亞方舟,逼出挪亞年份為接近13,100 至 9,600 BC,他們有責任在神學和聖經詮釋上作出合理解釋。否則,多年來一直基於年輕地球說和所謂字義釋經法而支持方舟探索的信徒,將無法再支持下去。

或許,影音使團詞窮理虧至極,狼狽不堪。他們為求找一些藉口打發掉斯奈林,寧願壯士斷臂,聲稱過去一直的努力被他們親手破壞了(污染了樣本),更毫不謹慎地擁抱克蘭克的 13,100-9,600 BC 之說,以為可斥責斯奈林這個年輕地球說支持者不尊重科學的同時,卻冷不防這一著會自毀長城,把自己和自己的支持者相信多年的年輕地球說和挪亞年份計算全都推翻掉。

最後,說回科學和考古,我們不妨用《號外二》的總結裡的一席話來作結:「具體的科學報告,會待科學團隊作更深入研究考證後才公佈。NAMI聽取專家的意見,會由學歷受認可的科學家撰寫報告,通過同輩評審,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若然影音使團在二○○四年已懂得這樣做,各地華人教會就不用為他們大費周章,並捐出了幾百萬又幾百萬港元。可悲的是,影音使團懂得用這句話來取笑斯奈林博士(成立與否是另一回事),卻不反省自己過去七年所作的事更符合這句話所要批評的。雙重標準至此,實為天下間之奇聞。

(作者為聖克勞特州立大學兼職講師、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專研知識論、商業倫理、宗教哲學)


  1. 影音使團在其《號外一》裡以為只要找到幾處小節來批評陳文,就可以不理會陳文主要想講的學術要求,是拙劣的反駁,取巧而已。另外,陳牧師已撰文回應。http://marksir.blogspot.com/2011/11/1.html
  2. 《號外二》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extra.php
  3. 新聞稿:http://www.sbwire.com/press-releases/sbwire-114562.htm。或有人會說,在《東方日報》去年的報導和網上短片裡,探索隊員是有戴手套的。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426/00176_011.html。然而,這只能證明他們間中有戴手套。可惜,在最重要的場合裡他們卻沒有戴!
  4. 有關「證實」的宣稱,而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或百分之九十,現在已很難在影音使團網站找回來,但在這短片裡,我們看到是十分鮮明的,並且,那些所謂支持「證實」的「專家」十個有九個都不是真正的專家。有關這頁的事,我在第三篇會再談。(在此,各位不妨回想影音使團在《號外一》批評陳崇基牧師時,其中一點正正是指他不是真正的專家。然而,陳牧師至少有一個考古學碩士,已比那一網頁裡的大部份「專家」更加「專家」了!)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9RYiYmdxk
  5. 「影音使團發佈方舟新證據 亞拉臘山四千八百年木結構」,《時代論壇》,二○一○年四月廿六日,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9246&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6. 《號外二》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extra.php
  7. http://www.answersingenesis.org/zh/articles/aid/v6/n1/mt-ararat-wood
  8. 《號外二》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extra.php
  9. 〈影音使團發佈方舟新證據 亞拉臘山四千八百年木結構〉,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9246&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土耳其發現諾亞方舟殘骸?探險隊:可能性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頭條新聞》 NOWnews 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10/04/28/91-2597143.htm
  10. http://www.sbwire.com/press-releases/sbwire-114562.htm
  11. 《號外二》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extra.php
  12. “The site is remarkable", states Klenck, “and comprises a large all-wood structure with an archaeological assemblage that appears to be mostly from the Late Epipaleolithic Period." These assemblages at other sites in the Near East have calibrated radiocarbon dates between 13,100 and 9,600 B.C. Located at elevations above 4,200 meters on Mount Ararat and covered by layers of ice and stones, he states: “The site is wonderfully preserved, exhibits a wide array of plant materials including structures made of cypress and one room with a floor covered by chickpea seeds."
  13. 去年報章AM730裡有說:「……最近終證實從該處採集的木塊樣本已有四千八百年歷史,進一步相信該巨型木結構為「挪亞方舟」……」。(http://www1.am730.com.hk/old_issue/issue/2010/201004/20100426/
    default1.html
    ,第15頁。)由此可見,他們先認為挪亞年代是大概四千八百年前的,然後才能因為木樣本被驗出有四千八百年,進一步相信該巨型木結構為挪亞方舟。在《蘋果日報》報導裡,那裡更有一對照表,說聖經記載挪亞是公元前二千三百七十年的人,距今四千三百八十年。那裡標明資料來源是聖經和影音使團。《東方日報》也有同樣報導,並有短片記錄了探索隊員的相同推論方式: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426/00176_011.html
    AM730 的剪報曾在影音使團網站張貼,現在已不見了。(但可在這裡看到:http://www.noahsarksearch.net/images/press/20100426_am730.jpg)在這短片裡,作者 howtindog把 Google cache 裡的紀錄找回來。http://www.youtube.com/watch?v=ADAuw8Acl8U&feature=related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Ussher_chronology ,類似計算方法可參看 Answer in Genesis 裡的說明:http://www.answersingenesis.org/articles/2007/05/30/how-old-is-earth
  15. 這裡有些變奏。有一類相信人類歷史極短、並且沒有進化發生過的信徒認為,創世記一1-3節裡可以有幾十億年。這叫做gap theory (參考http://www.kjvbible.org/)。那麼,即使挪亞是2,370 BC的人,他用的木也可以是13,100-9,600 BC 的。這又回到上節第二段那問題。但我們在本節只是考慮上節第一段的處境。並且,間隔論是否正確也是一個疑問。
  16. 二○一一年十一月的《號外一》其實仍然表示接受這所謂字義釋經的:「以文學批評作為前設,解讀創世記、挪亞方舟、大洪水並非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記載,將神話凌駕於聖經記載的神蹟,方舟探索任何的發現自然都會被否決、反對。」但十一天後出版的《號外二》卻似乎放棄了這所謂字義釋經。
  17. 但他們未必一定要相信地球只有六千多年歷史,因為可以用gap theory 來解釋。
  18. 其實所謂字義釋經是否必定要讀出七日創造論和二千多年的挪亞年份,是可質疑的。並且,所謂文學釋經和所謂字義釋經會否互相排斥,也不盡然。
  19. 有關這場小規模討論,現在很多資料都找不回,暫時最完整的事件紀錄可在這面書頁裡看到: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62878836762

相關文章: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一)(二)(三)作者相關文章

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一)──從2011年11月7日的《號外》說起(張國棟.2011)

編者按:作者在這篇文章討論影音使團出版的《號外》中,首先指出電影獲獎不能證明他們發現了方舟。作者繼而認為《號外》對不同意他們做法的人的意見也弄不清楚,就作出反擊,並用取巧的手法,混淆公眾視聽,甚至是將提出不同意見的人抹黑。作者最後批評了互聯網上一些為方舟護航的手法。

一、前言
二、《號外》內容混雜不堪
三、影音使團在六、七年來一直搞錯別人的批評?
四、貌似理性的不理性
五、抹黑
六、網上手段
七、待續……

一、前言

影音使團在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的《號外》裡,吹噓電影《挪亞方舟驚世啟示2》獲得中美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並強烈控訴教內批評者,直指他們抹黑,動機不良。《號外》聲稱,「抨擊者……絕對可以用理性、冷靜及開放的態度向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溝通、了解……」1原來近年經常規避議論,不在香港教會的輿論平台《時代論壇》與批評者對話的影音使團,仍然期盼會有理性溝通,實在難能可貴。那麼,不如我們一起理性、冷靜、和開放地分析近年圍繞著影音使團聲稱發現了方舟(後改口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可能發現,再改為百分之九十可能發現)的相關辯論要點,讓這個聲稱被屈的影音使團在眾教牧和信徒面前辯白。由於資料眾多,我分幾篇文章刊登。本文先談這份《號外一》的某部份。2

二、《號外》內容混雜不堪

《號外》首先報導袁文輝、楊永祥、梁藝玲的個人感受。若要指證「最佳紀錄片」一獎當之無愧,理應談其他紀錄片類別裡的電影如何好,或指出其他紀錄片在考古實證上做得很隨便(例如探索隊中沒有一人是專家、所謂專家沒有國際認可等),然後襯托出自己更好,但偏偏卻沒有提供那些資料,倒講了其他類別的電影(那些都是街知巷聞的名片)和介紹中美電影節。這表達手法令人疑問,究竟參選影片質素的質素有多高。大家都知道,全區最差的那中學也可以有人考第一。

接著,《號外》報道中美電影主席蘇彥祥表示影音使團有堅毅求真精神,電影集團總裁 Andre Morgan 對此電影述及的「探索過程」感到驕傲,和資深演員張宇基表示希望真的發現了方舟。這些全都跟方舟是否被發現了無關,甚至,從張宇基的言論可見,張並不認為電影有交代足夠理由令他相關方舟已經被發現。

或許有人會問:「他們只是吹噓獲獎吧,為甚麼你以為他們意圖聲稱是新證據?就算再多一百個這樣的獎項或讚賞,理性地看也是無用的。」說得好!這回到《號外》用意何在。《號外》用一半篇幅攻擊教內人士質疑影音使團未有提供足夠證據顯示已經發現方舟,並且手法並不合符考古專業要求,但卻經常以貌似考古發現的口吻和方式做宣傳,搞佈道會等。並且,第二頁標題說「打破爭議,製作受業界肯定」。業界裡有甚麼爭議出現過,可以用獲獎來打破?難道業界裡有人質疑影音使團連一部略有水準的電影也不懂得拍,所以現在有電影得獎,成功打破了爭議?若沒有,這個「爭議」自然是教內那爭議。但教內那爭議又怎能用獲獎來打破?為甚麼《號外》作者要這樣寫?

這不難令人懷疑作者意圖取巧,混淆視聽,猶如一貫傳媒炒作手法。這類手法在教會裡理應是要受到責難的。但同情點看,這未必是蓄意的手段,只是作者思考和寫作能力有問題,胡亂堆砌文字。

三、影音使團在六、七年來一直搞錯別人的批評?

第三、四頁轉為抨擊教內有人「不合理」地批評方舟探索。那裡的第一句是這樣的「在網絡上抨擊方舟探索的文章,寫作人大多數均未曾踏足過亞拉臘山,也非當地從事專門研究的學者,更遑論透過實地考察工作取得第一手資料。他們只從古文獻和書本中擷取認為合用的資料,堆砌成文章,內容有嚴重誤導之嫌,更被攻擊者錯誤引用,以致忽略方舟佈道事工的價值,。」

這裡立刻出現了一個錯誤。批評者並非質疑方舟的「探索」及「佈道事工的價值」。想不到影音使團在這六、七年來聽了同輩長輩那麼多訓誨,不斷被教內人士多方質疑,仍然搞不通人家在批評甚麼。人家批評的,主要是(一)發現方舟的聲稱未被證實下,影音使團卻拒絕提出更多和更有力的證據,並且在這幾年間不斷改口,把發現方舟的地點說成不是上次講的那一個(這即變相承認之前的「發現」原來是假的,但當然他們不會如此直言),把發現方舟的可能性改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又再改為百分之九十。(二)在這些疑團未釋的同時,影音使團卻不斷在「發現了」和「快要發現」或「極可能發現」之間混淆視聽,誤導廣大信徒和市民參加佈道會和看方舟電影,這出現了佈道操守的問題,這點我不用多言,因為正好近日倫理學博士葉敬德牧師已撰文討論3,《國家地理雜誌》事件也是最新近例(這點日後還有話要說)。(三)但各位更不宜忘記,這事也牽涉大量金錢,影音使團向教會不斷要求幾百萬又幾百萬的奉獻,令人質疑這是否恰當運用神賜予教會的資源。

四,貌似理性的不理性

了解過這些形同取巧的手段,我們轉去看《號外》怎樣指摘批評者時,會發現更多問題。那裡首先攻擊陳崇基牧師的文章,提出五項謬誤。我不正面討論這五點批評(馬保羅牧師剛已回應4,因為《號外》作者的形同取巧手段所表達的弦外之音,值得首先關注。《號外》說:「陳崇基牧師在其網誌中,以考古學家的身份,但未有親身到過亞拉臘山實地考察的情況下,錯誤引用前人之論文」,及後又寫道:「面對在其網誌上被匿名讀者質詢,陳牧師終於承認他在考古學中科學方面的訓練不足。既然如此,又怎可以用專家身份做學術文章?」彷彿陳牧師假裝自己是學者,但被人捉到了,虛偽身份被揭穿。然而,陳牧師在文章裡從來沒有聲稱自己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來寫學術文章,他在正文裡早就說了「作為考古學的研究者,我盼望教會的弟兄姊妹……要慎思分析」,那「研究者」是甚麼意思?為甚麼不用「學者」、「專家」、「博士」等呢?因為在同一網頁裡,陳牧師已出示他學歷:「美國惠頓學院 Wheaton College:聖經考古學碩士」,並且「曾於亞實基倫作實地考古發掘工作,和聖地多處作過探討」。因此,這裡完全沒有假裝或誤導的意圖,只是影音使團故意製造一些弦外之音,讓不小心或早就先入為主的讀者自行加上幻想。

再者,怎樣才算學術文章?陳牧師有聲稱該文為學術文章嗎?沒有。即使有,他的定義跟《號外》作者的定義相同嗎?更甚者,那作者究竟懂不懂學術文章也會有錯誤的呢?即使《號外》作者說出定義,他怎能從幾個錯誤推論出陳文不是學術文章?

同類取巧手段也出現於另一處:「陳牧師認為就算在山上發現有古木結構,也不過是後世遺留的痕跡。陳牧師沒有進一步審視那些「遺跡」,究竟是哪一類的建築物,顯出他對此「古木結構」漫不經心的態度。」《號外》作者所提供的理由(那位克蘭克博士的講法)若成立,只能證明陳牧師言論錯了,如何推出「漫不經心的態度」?若論態度,現在誰明顯地比較差?

結論:這些說話形同故意取巧,混淆視聽。勉強還可當是作者寫作、理解和思辯能力極差,但動機良善。哪一個較合理,各位自行判斷。(另外,雖然本文沒有篇幅討論那五點批評,但那裡有出現避重就輕、只看小節而當全文主旨不成立的錯。各位宜小心看。這些,又再令人懷疑,究竟是否蓄意的呢?)再者,若要挖苦批評者學術不足,我們豈不更要反問,影音使團探索隊全都是業餘人士,多年來在那疑似遺址附近污染了疑似古物,這樣草率,又怎能到處聲稱發現了方舟?這不是我瞎猜的,他們的伙伴克蘭克博士近日在新聞稿裡坦承探索隊手法業餘不當,令某些樣本被污染了5(見下文)。

五、抹黑

在取巧疑雲下,這《號外》尚有更嚴重的道德問題──指批評者抹黑,攻擊教牧誠信。何謂抹黑?讓我們從常理來略為釐清「抹黑」。若甲說一些客觀地真實的話,令乙的名譽蒙受損害,甲是否抹黑乙?當然不是。若甲說一些客觀地錯誤的話,令乙的名譽蒙受損害,甲是否抹黑乙?但甲未必有那意圖。若甲說一些客觀地錯誤的話,亦有意圖對乙的名譽造成損害,但他不知道他那番話是錯誤的,甲是否抹黑了乙?也不會是。那麼,我們至少得出抹黑的三個必須條件:甲的言論客觀地有錯誤,甲有意圖對乙的名譽作出損害,甲明知自己言論客觀地有錯誤但仍然要說出來,目的是要令乙的名譽受損。凡抹黑的言行,必須同時擁有這三個必須條件。(留意,這不是說,擁有這三個必須條件的言行必定是抹黑,這可能是真的,但上述分析並沒有支持這點。)

好了,那麼陳崇基牧師的言論是否抹黑?他應該不會明知自己的言論有客觀錯誤但仍說出來,即是說,他沒有抹黑。若要質疑我怎知道,我要反問您怎能確定別人心裡想甚麼。影音使團斷言那是抹黑,就有責任交代他們憑甚麼推斷陳牧師的動機。好的,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百分百判斷別人動機,因此把要求降低一點,請問影音使團對陳牧師這個人認識有多深,足以憑經驗直覺「覺得」陳牧師有這動機的可能性甚高?不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我們不會在數字上取巧,六十點也足夠。若影音使團講不出來,假如他們根本不認識陳牧師,他們指摘陳牧師抹黑便是毫無根據。

並且,一位信徒斷定一位他不認識的牧師會故意說一些明知是客觀地錯誤的話來損害別人名譽,是對那牧師──甚至教牧界──一個很大的侮辱!我們有理由要求影音使團就此公開道歉。(有關影音使團攻擊教牧誠信,當然還包括《號外》對關浩然傳道和胡志偉牧師的指控。基本上本節的觀點同樣適用。)

抹黑指控不成立之餘,我們還要想想,影音使團在《號外》裡多次使用形同取巧的方式扭曲事理,上文已分析了不少,在過去幾年亦如是,這似乎已是影音使團的常態,而其中多有涉及客觀錯誤,亦似有明知錯誤但仍然要說之嫌疑,背後意圖明顯。那麼,如果影音使團認為他們有足夠根據指摘陳崇基牧師抹黑,我們就有更足夠根據認為影音使團現在對批評者的攻擊,才是真正的抹黑。換言之,現在是賊喊捉賊。影音使團在質疑下詞窮,遂出此下策,抹黑批評者,實屬教內罕見和嚴重的可恥行為,不論找到的是不是方舟,一個機構幾經使用這手段,本身就不是基督教會所能容忍的。

六、網上手段

《號外》指控批評者「於網絡上作出「非白即黑」之批判,用分化手段為求令信徒與方舟探索劃清界線」。諷刺的是,《號外》竟然認同那個叫做「方舟護航小組」在網絡上任由人們作出非白即黑之批判。例如有人說:「Don Patton 原來涉嫌是個騙子,我上網看他的短片,個樣愈睇愈覺得他講說話裝假,很難接受。」那小組並沒有匡正這個錯誤和幼稚的說法。原來看樣貌來判斷誰是編子,在影音使團眼中叫做「明辨真偽」的小組是會容忍的。如果這樣也算得上明辨真偽,整份《號外》所攻擊的人全都更有資格做「明辨真偽」的人!

另外,那個面書裡的「方舟護航小組」最早留言是二○一○年十二月七日,迄今近一年,卻只有十三個發言,七十五個「人」 like 了。並且,那裡提供的連結大多數已失效,彷彿從來沒有人查詢,只剩下一個人不斷在單向發佈消息。走在時代前端的影音使團,難道不知道面書是一個社交網絡,那裡人們動輒有過百個 friends,活動頻繁,不消兩天也可以有超過十三個發言?(一),這些「明辨真偽」的信徒人數那麼少,倒令人懷疑他們是異端少數。(二)這個群組內容空洞,僅有的參加者身份可疑,又像關了門似的,實在令人懷疑這是甚麼一回事。(為免那裡的「人」或幕後主腦人立刻抽起某些言論,或立刻找朋友來充斥場面,我已把那一頁的截圖存起。)

七、待續……

由於問題太多,我們下回再見。影使使團的表達手法,一如這份《號外》,常以取巧、混淆視聽和避重就輕的方式令不小心讀者信以為真。各位宜十分謹慎。為甚麼影音使團對過去六、七年批評者的觀點可以掌握得如此失準?這是故意取巧弄錯抑或天生愚魯?影音使團在不認識陳牧師的情況下斷言陳牧師屬於那類會明知資料有錯但會故意說出來為求對影音使團造成名譽損害的人,對教牧作出很大侮辱。最後,影音使團竟然盛讚一小撮網絡神祕人,這是甚麼道理?難道替自己講好說話的就叫做理性和正義,批評的就是抹黑?聲稱會理性面對的影音使團可以怎樣回應呢?我們希望影音使團不會躲在自己網站單方面發表片面和取巧的言論,因這只會令人更覺得他們意圖蒙騙讀者以及廣大信徒和市民。

(作者為聖克勞特州立大學兼職講師、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專研知識論、商業倫理、宗教哲學)


  1. 這句話原文是文法不通的,但用意應該是如上所述的。這點本來不用提的,寫作有誤,人之常情。尤其是,這份東西只不過是一個媒體機構的宣傳文字,我們不用假定作者有很高學歷和中文寫作能力。只不過,這份《號外》在第三、四頁東施效顰地要由一個宣傳口吻轉為辯論模式,批評別人不夠學術,包括批評別人連字眼都搞錯,我們也就要質疑這份《號外》的作者有甚麼本領。連簡單中文文法也搞錯,這作者的水平又去到哪裡?
  2. 各位請自行找那《號外》先讀一讀。稱此為《號外一》是因為成文之際,《號外二》已出,並且預告還有《號外三》。
  3. 葉敬德,〈基督教機構、謊言與佈道〉,《時代論壇》,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付款成為會員後才能觀看的)(編者按:本網站已取得作者及《時代論壇》授權轉載
  4. 〈真相已經呈現--對影音使團兩期〈號外〉的回應〉,《時代論壇》,二○一一年十一月廿三日。(編者按:本網站已取得作者及《時代論壇》授權轉載
  5. http://www.sbwire.com/press-releases/sbwire-114562.htm

相關文章: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一)(二)(三)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