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論「方舟」(胡志偉牧師.2012)

作者認為基督徒應本著求知、求真、求證的精神,就「方舟事件」進行慎思明辨,不應以追隨權威取代個人獨立思考。

就「方舟」事件引發的討論,正是華人教會的一場「思辨」考驗。華人教會一向不太重視神學思考,所謂「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或譯批判式思考) 只是「放在嘴上」;我們的所謂思考,有時只淪為了參考某位人物的意見或立場。

「方舟」事件,筆者與其他關注人士,甚少往來,有些更素未謀面,只因各人不約而同撰寫文章,表達「求知」、「求證」與「求真」的信念,挺身而出,力斥所謂「方舟發現」的謬誤。也許讀者要問:「這些人為何發表這些言論 ?」究竟反對「方舟發現」者是否不信聖經記載有關「方舟」的敘事 ? 撐「方舟」或對「方舟」持有異見人士與「方舟」有何利益或友好關係 ?

筆者自認是華人教會的「少數派」,不跟風,也不賣賬,不畏爭議,實話實說。倘若「方舟真偽辨」是一場「思辨」遊戲,正好反照教會的眾生相。若干年之後,當下一代回顧有關「方舟發現」的爭論時,「方舟發現」正是通識的良好教材,讓世人檢視與察看,透過獨立思考後分辨真偽。

一、求知

「你們無知的人喜愛無知,傲慢人喜歡傲慢, 愚昧人恨惡知識, 要到幾時呢 ?」(箴一22,和合本修訂本)

不少華人信徒仍對「知識」抱有錯誤的前設,認為「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林前八1),否定了一切知識皆從神而來,科學知識如地質學、物理學與考古學等,均有其專門知識範圍公認的標準。倘若有人開拍一部科幻電影,科學家自然不會理睬影片內的科學成分是否科學;然而當「影音使團」宣稱影片列入「國家地理雜誌2010年十大發現」,就要面對考古學與其有關科學的質詢。再細看此段報道,《國家地理雜誌》並非贊同,對「方舟發現」的宣稱甚有保留;「不過,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表示,這一發現的可信度不高。」(華夏地理雜誌)

沒有任何科學家會對科幻電影《2012》或《阿凡達》有所非議,因為這些影片從不宣稱百分之九十九是真實。任何人不能基於個人經歷,就能向全世界斷言「親手觸摸冰封雪嶺的木結構,內心有極大的確信」〈方舟探索事工FAQ〉,這些「木結構」就是聖經提及的挪亞方舟了。

陳崇基牧師與斯奈林博士等從嚴謹的考古學與相關學科,從不同層面指出「影音使團」有關「方舟發現」的宣稱,疑團重重,經不起碳14的年代檢測。由始至終,「影音使團」面對各項指向「方舟發現」的合理質疑,拿不出任何客觀經得起驗證的事實;對「方舟發現」存疑人士抱著「求知」態度,透過理性思考,嘗試作出合理的判斷。基督教信仰不是「反智」與否定一切俗世學問,乃是容得下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從而比較與判斷;張國棟博士過往撰寫的文章,讓讀者自行判斷誰是誰非。

二、求證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前五21,和合本)

聖經教導信徒,要事事察驗。基督教信仰從來並非奠基於實物證據,福音的宣講也非借助歷史遺物與遺跡。然而「影音使團」認為「我們除了信心之外,同樣也可以講求理據」〈方舟探索事工FAQ〉;可惜是「影音使團」自二○○三年探索土耳其亞拉臘山以來,宣稱有關「方舟發現」,卻未能具體拿出實證求證於學術界,豈非自相矛盾 ? 對於未能求證的事物,「影音使團」又要求信徒用信心接受其從聖經而來的推論,如此荒謬的邏輯,使筆者想起《令人噴飯的謝飯》對這些基督徒表現的描述 :「只是『自』編、『自』導、『自』演出來的。他們『自』圓其說這些『屬靈』經歷,『自』欺欺人也不『自』覺。『六自』教會就這樣被建立起來。」(201-202頁)

三、求真

「但當我看見他們沒有按照福音的真理正直地行事,就在大家面前對磯法說:既然你身為猶太人,生活卻像外族人,不像猶太人,你怎能強迫外族人像猶太人那樣生活呢 ?」(加二14,新漢語譯本)

不同作者本著愛真理的心,曾溫和誠懇地表達意見,期盼「影音使團」知悉教內外對「方舟探索」有甚多疑團,不應再推出影片《挪亞方舟驚世啟示2》;可惜是有關人等不敢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意見,道歉了事,反稱異見者為「好譏誚者」。

有人認為只要傳開了福音,何必介意方舟是否真實 ? Robert Cargill與葉敬德博士過往的文章,清楚道明我們應有的態度。目前,全球教會仍有行為不當的傳道者以「弄虛作假」方式售賣福音;此等做法教內人士不能坐視不理,任由有關人等胡作非為。正因為我們是大公教會的一員,當有任何華人福音機構或佈道者以不當方式傳講,我們作為家人就要提出意見,以愛心說出真理,從而使神國使命得以完善。

結語

筆者相信歷史會還對「方舟」持有異見人士公道,我們可以保持沉默,無謂招惹是非;然而神要求我們「別埋沒頭腦」,要慎思明辨,要真知識,不要偽知識;要參考業界權威,而不是名嘴推介,要有合理質疑,不要盲從意見。5月4日及5日有卡爾威蘭博士 (Dr. Carl Wieland) 主講「科學、創世記與方舟發現」講座 (www.hkchurch.org),歡迎教牧與信徒參與及提問。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信徒對捐獻之機構有何合理要求?(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文章中一再強調,教會與基督教機構需要在財政上有充足的透明度,並接受公眾的問責。胡牧師在參考艾偉德(Randy Alcorn)的文章後,列出了19條問題,供捐獻者對教會與基督教機構作出評鑑。

筆者上月應邀於港大社會學系主辦之「慈善法」研討會,分享宗教界對於有關建議之憂慮。教會機構要避免來自政府的強力監管,必須自律地提升本身財務透明度與問責性。可惜是仍有若干領袖以為「只要捐、不要問」,不定期向捐獻者交待有關財務報告;而大多堂會與信徒竟長期接受如此做法,導致有不少機構財務處理「黑箱作業」。

要改善教會機構的財務透明度,捐獻者有其重要角色,就是合理地要求機構提交近兩三個月的財務簡報,讓捐獻者有大概的了解,或提供最近一年的核數師報告。筆者認為這是合理的基本要求;倘若我們不先做好本身的透明度與問責性,將來我們更難面對公眾的質疑與政府的監管。

過往至今,仍有堂會與機構領袖以為財務是「高度祕密」,一般人等不得查問。時代已經不同,持份者(捐獻者)有合理的知情權。機構根本不是私有化企業,乃變相「上市」掛「國度」牌要向公眾交待的團體。當機構透明度愈低,或業務出現問題,持份者有其角色,就是不推介,不捐獻。

堂會教牧有責任,為羊群守望,保護羊群不受誤導,更要教導羊群在捐獻方面,作精明的忠心管家。過往,筆者曾參考艾偉德(Randy Alcorn)撰寫的《奉獻予機構之前必問的19條問題》,於二○○五年及二○○八年分別發表,現今因應需要,再供各位捐獻者參考:

  1. 有何獨特而勝過其它的原因,值得我們奉獻支持此項機構事工?
  2. 在奉獻予機構之先,信徒有否向地方堂會首先履行奉獻責任?
  3. 領袖或會眾有否細心閱讀該機構的資訊(如年報、刊物或網頁等),與認識該機構而沒有利益衝突人士傾談,從而了解事工?
  4. 領袖或會眾是否考慮直接訪問該機構,親身了解有關事工?
  5. 該機構員工有否表露僕人心志,服事受眾?
  6. 該機構員工是否彰顯合一與彼此尊重?若有可能,教會領袖要關注該機構員工過去一年離職的原因是甚麼?
  7. 領袖有否機會與低下層員工傾談,而不是機構代表人物或公關人員?
  8. 此項事工是否合乎聖經、並以基督為中心?
  9. 該機構領袖展示了哪方面的品格、誠信、純潔與謙卑?
  10. 該機構設立了怎樣的問責機制?
  11. 該機構的基督教信仰特色佔了多少,有哪些原因我們非奉獻不可?
  12. 該機構的異象、目標與策略是否明確,執行方面的有效性如何?
  13. 該機構有否開放與受教胸襟,汲取意見,作出改善?
  14. 堂會領袖對該機構事工是否有客觀的認識,或有否受到優待、只看到美好一面?
  15. 該機構的籌款策略所反映的是怎樣的神觀與人觀?
  16. 該機構的捐款收入有多少用於行政與宣傳,又有多少用於確實對人的服事?
  17. 此項事工是否了解跨文化與當地的境況,又明白金錢的大量流入會對事工有何長遠影響?
  18. 該機構對其它機構的態度如何,是否樂於合作?
  19. 此項事工是否承載永恆的視野,看待生命、事工與資源?

不是每間基督教機構皆能通過上述問題的要求;但這張清單有助我們全盤思考,從而考慮應否作出奉獻支持。捐獻者要運用其捐獻權,而教會領袖不能只作好人,甚至淪為「共犯」,容許若干理財不善、又從不公佈實際開支的機構,繼續向信徒埋手。

筆者任職之機構,年度核數師報告放於網頁,另每兩月財務簡報刊登於刊物之內,兩者皆可查閱。惟有教會機構提升本身財務透明度與問責性,才能建立誠信;要虛心接受外界監察與意見,才能改進機構的質素。強化捐獻者教育,有助我們提升機構的問責文化。

(作者按:筆者因應要求,找回舊文,重寫部份,文章部份內容曾於二○○五年及二○○八年分別發表。)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下)(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續「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中)

崇拜成功

麥格夫(Alister McGrath)於《福音派與基督教的未來》第六章「福音派的陰暗面」,一針見血指出為「名人崇拜」(Evangelical Personality Cult)。崇拜成功是當前教會的主流論述,這是不爭的現實;「方舟事件」正好反映現今華人教會(本港、台灣、美加澳等地)對「成王敗寇」的追捧。

我們口說是順服真理,心底裡接受的是「成功神學」;凡能為神成就大事的,且在人眼前是成功的,不理其手段如何,我們自然地予以肯定。當福音派斥責靈恩群體追求「成功神學」,有時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我們當中不同樣盛行不同形式「好大喜功」的教會文化特色?

為何「成功」論述在我們當中重要過「忠信」?一些教牧同工會因表現未夠成功而被勸退,一些老字號機構沒有採用「誇大失實」的籌款活動而陷於經濟困境,甚多有份量而讀者根本不認識的好書埋藏在書倉裡。我們要搞所謂「成功聚會」、「成功課程」或成功堂會;為何我們甚少有「失敗」研討會?若搞了,也不一定有人來,因為害怕標籤為「敗者」!

有部份教牧一心只想建造堂會為「萬人教會」(千人堂會已是等閒之事),於是堂會使命是熱切領人歸主,務求會眾人數增多,就是神應許的成功了!華人教會崇拜成功,並把成功偶像化;於是有「名牧」在會上滔滔不絕講論是「我的……成功故事」、或是「我建立成功的堂會經歷」、或是「我經歷無數艱辛終於發現了方舟」。正因為我們骨子裡喜歡「成功故事」或「成功經歷」,我們要的是「名人」能推進福音事工果效;當黃毓民議員形像與行動難被接受,堂會或機構自然不敢找他再講信主見證了;司徒永富於基督教選委選舉成為票王,正說明了我們嚮往「成功論述」。

我們的信仰漸漸討厭「失敗」與「貧窮」,「苦難神學」已失掉了市場,這正是教會界現有的生態。當我們把「成功」偶像化了,任何否定「成功」或辯明是非的言論,竟有機構視之為「言語暴行」與「造謠抹黑」!筆者剛於德慧文化五週年聚會分享這首詩:

「我們不怕死
可是我們怕討論
我們的情緒非常熱烈
誰要是叫我們冷靜的想一想
我們就嘶他通他 

我們就大聲地喊
XXX
無恥的陰謀家
難道你們不知道
我們只有情緒
我們全靠情緒
決不能用理智
壓低我們的情緒
可是朋友們
我們這樣可不行啊
我們不怕死
我也不應該怕討論
要民主——我們就得討論
要戰鬥——我們也得討論
我們不怕死
我們也不怕討論」

這首詩不是網友塗鴉之作,乃是來自朱自清之《論雅俗共賞》 (一九四八年),應用於教會內某些群體也挺合適!

崇拜成功的情意結使教內神學院、差會、機構與堂會等難以合作,不要高談所謂「合一」了!我們大多是「唯一派」(只看見本身事工拓展,看不見神國事工的進展),著意是本身成功,也不考慮或顧及其它群體的需要。本港成功的大型堂會與機構等,有責任幫助那些服事窮人的堂會或機構;這方面筆者欣賞是宣道會北角堂、香港浸信教會、崇真會救恩堂、播道會同福堂等。

結論

「方舟神話」現象揭露現今華人教會是如此脆弱,任何有所企圖人士,無論是為利或為權,均能予取予攜,不受約制。當機構成了王國,毋須向外界交待其財務情況,也毋須有任何問責;堂會與信徒仍不理會地樂意奉獻支持,這現象說明了甚麼?捐獻者有知情權,當更多捐獻者要求機構提升透明度與問責性,方作捐獻;這類教育有助提升與改善現今存在若干機構之內的陋習。機構要面向教會與公眾,否則我們當中將不斷出現醜聞,所有基督教機構同樣在眾目睽睽之下,成為世人的笑柄!

「香港及各地華人教會深受『美國製造』的福音事工影響;倘若教會領袖只抄襲劣品,誤以為『成功福音』才是追求的品牌,無論堂會或機構的運作,均以市場為導向,於是市場可見的ABC(Attendance出席率;Buildings物業;Cash現金) , 就成為量度成功的指標了!這就是福音派的『丟人現眼』,我們自以為成功,其實,我們已出賣了信仰的實質;實用主義取代了神學思考,『教會被擄巴比倫』就是我們悲劇的寫照!」(二○○七年,http://www.tiendao.org.hk/news/scandal.pdf

求主憐憫我們不要盲從權威、不要濫用福音與不要崇拜成功!(全文完)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中)(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續「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

筆者於上文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指出當今教會「盲從權威」的現象,甚為普遍。隨著堂會信徒教育水平提升,大多堂會的中產、曾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不少,為何我們的「民智」表現得差於整體社會?這是值得我們探究,就是香港教會與其它地區有明顯分別,我們信眾人口教育程度頗高;然而我們在堂會內外的思考水平卻差於外界,有關事例不在此多舉。

就以「方舟神話」為例,有關團體的宣稱,與擺在公眾眼前的所謂「證據」,作為電影或主題公園「噱頭」尚可;但以此信誓旦旦作為傳福音的內容與手段,而大部份教會有識之士默不作聲,不作異議,甚至有教會領袖欣然接受,為此吹捧,這現象說明甚麼,值得我們討論與反思!

濫用福音

「方舟神話」是一良好教材,說明福音如何在消費文化感染的香港教會「被燒掉了」(consumed)。福音已在教會內成為產品或活動,任何音樂、旅遊、影視節目或主題公園,只要冠名「福音」,就能堂而皇之進入宗教市場,成功的被追捧,失敗的就要重新包裝,隨時捲土重來。

教會似乎對任何打正旗號為「福音」的,無任歡迎;更不作任何辨別,帶來是信徒不以為意地受騙。萊特(Chris Wright)於《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指出:「福音成為一種可操控的商品,加以包裝,並走進市場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與渴求,並透過高效能的傳播媒體,達致銷售員從中獲取巨大財富。」(英文原著 279頁,筆者部份重譯,中譯本〔487頁〕此段未能表達作者原意。)

「筆者還年青的日子,曾有《當代的福音──純真?混雜?》(Walter J. Chantry)引發的討論,筆者雖不十分同意這位改革宗牧者的觀點,但欣賞有教會領袖這般緊張福音的純全性。這本書的中譯本,一九七五年由福音閱覽室出版,譯者是陳喜謙牧師。三十年之後,還看現今的『福音事工主義』只重有人決志信主,不理福音要求甚麼!因我們不作深思,大量接受『廉價福音』卻不肯在行為上悔改的人士湧入教會,就造成牧養的困難。」〈佈道事工的再思(二)〉以上一段文字於二○○七年所寫,現今情況更為惡劣。

我們現時流行教會圈子有部份是「娼妓化福音」(萊特用prostituted gospel來形容,中譯本輕譯為『被濫用的福音』),「一種販賣祝福的『福音』,與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販賣贖罪券的醜聞並無二致」中譯本,489頁。當福音成為了滿足個人心靈需要的產品,信者毋須為罪否定自我,不能理解十字架應許原來是跟隨耶穌受苦,多於得著個人的成功;難怪我們教會信徒的質素不斷下降!

福音被濫用或污染,透過「方舟神話」已表露無遺;本港信徒人數確是增加了,但我們為此付上是失掉了福音的真理、獨特與能力。福音派教會要悔改與回轉,重新肯定十架救恩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架,走苦難的窄路。

(按此閱讀續篇「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下)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上)(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近週內由「臉書」(Facebook)群組引發有關方舟電影及團體的討論,重點已不再是有關團體宣稱方舟的發現是否確實;乃是不少教內外人士對於有關團體長期以來慣用的手法表達「忍無可忍」,才有這麼熱烈的討論。

筆者倒想在此探討「方舟神話」反映當前教會生態的怪異現象。筆者所指「方舟神話」不是否定聖經記載方舟的真確性,乃指向現今擬似方舟發現的神話竟會在華人教會界大行其道。倘若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報章;我們有怎樣的信仰群體,就產生怎樣的事工神話!

「方舟神話」在香港是怎樣打造的?正如《基督日報》事件(二○○七年發生,如今甚多人已忘掉)及其它新興群體一樣,這些事工皆有其認受性極高的異象與使命,所謂「出師有名」,且能針對與滿足某些群體的需要。本港教會市場一向開放,這些團體取得商業登記,就能開展其天國事業了。接著,這些團體同工主動拜訪與聯絡「名牧」與「名人」等,某人已作了我們事工的顧問或支持者;於是這些「名牧」與「名人」就會自動上釣。這些團體就會不斷以這些「名牧」與「名人」無遠弗屆地廣為宣傳,於是教會大多信徒相信這些「名牧」,也輕信了這些事工或產品。這些「事工欺瞞」循環正不斷在我們當中發生。

盲從權威

人是需要權威的,基督徒也不例外;但當今普遍的教會不重閱讀,不重思考;也有些教牧過度強調聖職的權威,不容挑戰。在不少討論「後現代」的教會場合中,大多教內學者與牧者一面倒批判「後現代文化」,任何否定絕對真理必是錯的,卻忘掉後現代角度也有助我們了解真相不一定非黑即白。當信徒大多盲從權威,信徒不會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判斷真偽,只會追隨所謂權威的意見。某程度今日教會走回馬丁路德前的教會生態,當時建制教會「好大喜功」,建造宏偉禮拜堂。當教會缺錢之時,教會生財之道是售賣「贖罪券」(等同現今所謂的福音產品),「他們相信,這些由聖人遺留下來的東西具有特殊的屬靈力量,任何人只要向它們敬拜,或觸摸它們,便可得著無限的賜福。」(梁家麟著《基督教會史略》,205頁)時光倒流,如今我們往主題公園、往看電影等消費活動,且有「名牧」與「名人」推介,何樂而不為?

筆者相信聖經權威,也參考來自專業者的權威言論;卻不會盲從所謂「名牧」、「名人」的權威之言。當業餘人士登山之後,竟搖身一變成為考古發現的權威人士,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不足為信」,這些只是商業綽頭而已!再看有關方舟發現的推介者,只是有關團體的友好人士或「共生利益者」,沒有任何公認的考古學者背書;我寧可以理性相信梁斐生博士與陳崇基牧師。

人的權威可用作參考,卻不是判斷真相的唯一標準;神賜予所有信徒理性思維與教牧一樣。當今教牧的挑戰是裝備信徒怎樣好好本於真理作出整全的思考,並非教牧誇耀其學位與學識,要求會眾接受其一人之言,奉為真理。當教會充斥著大量「不要問、只要信」的信徒,這絕非神對教會的心意!

(按此閱讀續篇「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中)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從方舟電影看謊言與誠信(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聖經十誡的第九誡清楚教導我們:「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出廿16),史密德 (Lewis Smedes)於《祇是道德》(Mere Morality)說明神禁止謊言,謊言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所有的謊言變相地來自惡者(約八44)。

《箴言》多次提醒信徒,「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十二22);「義人恨惡謊言;惡人有臭名,且致慚愧。」(十三5);「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十九5)。我們常要作的禱告是「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卅8),因為我們生活在「弄虛作假」的文化之中。

史密德認為信徒不是消極地避免講出「謊言」,還要致力「說出真理」、「活出真理」、「尋求真理」與「聆聽真理」。筆者嘗試就謊言與誠信探討正在上映的《挪亞方舟驚世啟示2》。

筆者剛往義大利旅行回來,不少著名景點的教堂皆有若干聖徒留下的遺骸與遺物;當中真假難分,大多遊客(不是考古學者)也不會認真地看待;至少這些教堂值得參觀的不是某位聖徒的遺骸與遺物,乃是相關的文物、建築群與雕塑等。就筆者所見,沒有一間高調地宣稱「遺骸不是神話」,看見有關物品就等同相信福音了!

任何負責任的基督教傳媒機構須持守「說出真理」的基本價值,這不表示「我們已完全掌控真理」,乃是我們嘗試把真相如實地呈現出來,不誤導受眾。關浩然同工已寫了有關電影宣傳失真的事實(參關浩然〈我發起了「關注方舟驚世電影佈道者操守」的群組〉),筆者不在此重複。

所謂「見微知著」,倘若基本資訊可以任意取用,選取了部份有利用價值的,來作刻意的誤導,其它資訊的處理,也可想而知?「列入國家地理2010十大考古發現」,並非得著《國家地理》雜誌的肯定,只是有關團體考古發現的新聞被列為最多人次瀏覽的資訊。倘若筆者撰寫的文章,刊登於《時代論壇》而因多人瀏覽排列在前十位之內,筆者宣稱其文章「被列為《時代論壇》2010十大文章」,相信讀者一定噴飯起哄。

筆者相信聖經記載方舟故事,然而我們的信仰並非建基於方舟有否發現,或影片宣稱於土耳其某座山上發現石化木樣本就等同是方舟遺物了。我往義大利旅行回來,宣稱發現猶八製造的樂器遺物(創四21),當遇到有人質疑時,便叫對方舉證證明我手上樂器遺物真假,「你不能證明此物品是假,即此物品是真的」;此種邏輯仍然有人玩弄。猶八是哪個年代,無人得知;學者對於挪亞年代同樣沒有公認一致的看法。既然年份不能確實,有關挪亞方舟遺物的年份自然難以判斷?

梁斐生博士去年九月發表了〈從基本學術規範看「方舟發現」〉,提出各項合理的質疑,可惜有關團體沒有作出有說服力的回應,只是用否定對方的技倆來自圓其說。美國陳崇基牧師寫了一篇甚有份量的文章〈發現方舟的宣稱、聖經考古的回應〉(http://marksir.blogspot.com),讀者看後便能判斷真偽。

倘若挪亞方舟真的被發現,這項消息肯定驚動學術界;然而西方有權威的學府根本不把有關發現視為「驚世啟示」,很可能是「中國基督徒的笑柄」(我沒有作的,因有人作了,我也受連累!)常識告訴我們,若是真的文物考古發現,當地政府怎會讓有關團體輕易地攜離出境?也許更值得我們思想:為何有華人教牧與信徒這麼輕易相信「方舟發現的神話」,這項現象更值得深入探討!

是時候,教會人士要「求真去假」,起來揭破我們當中流行的謊言論述。當我們宣稱真理是核心價值,就不要自欺欺人,不把「失真」作為「真確」,於是我們不會「以假為真」,愧對世人與下一代。在此,我要向梁斐生博士、關浩然同工、古斌弟兄表達敬意,他們敢在於「西瓜歸大邊」的教會文化中,無畏地提出合理的質疑。真理不是表明我們已有了答案,乃是背後的用心所在。他們與有關團體不存有任何利害關係,因而言論較筆者來得更為中肯!機構與事工失了誠信,我們怎能面對公眾與施行審判的上帝?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馬灣公園與「挪亞方舟」(胡志偉牧師.2008)

編者按:胡牧師從公共空間的角度,對馬灣公園計劃內「挪亞方舟」博覽館的財務規劃提出質疑。「挪亞方舟」為馬灣公園計劃的一部份,按地產商與政府簽訂的買地合約,建築費用應由補地價回扣出來的馬灣公園發展基金支付,因此影音使團要清楚交代為何要向信徒募捐興建費用,以及說明政府、地產商及影音使團各自在這公共空間的管理與責任上,擔當甚麼角色。

港人重新醒覺原來屬於我們的公共空間,卻因為有關資訊欠缺透明度,被地產發展商或團體以「管理主義」規限,從而失了我們享有的自由。

公共空間一般被定義為由公共權力創建並保持,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它包括文化中心、博物館、交通樞紐、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和體育場地等。我們要重視城市的公共空間,無論街道、廣場或者公園,因為這是培育城市的文化,體現自由、平等和自主的重要領域。自由、開放、寬容的公共空間,能夠孕育創意的表達、認知多元文化,從而為我們累積豐富的文化生活。

公共空間就由使用者來維護其開放性,由文化來約制而非使用管理手則;當更多港人看重這片公共空間是屬於我們的,並非政府部門或管理公司,自然不會隨意破壞。問題是我們不知這些空間是屬於公眾的,而非私人發展商。過往政府在賣地與審批樓宇發展面積,向私人發展商傾斜,容許佔用公地,或管理方面存有灰色地帶。公民質素的提升,也在於更多港人認知這些有形公共空間的位置,從而建構無形的公共空間(自由表達、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

政府剛公布與新鴻基就馬灣公園達成協議,重申此公園是由公帑興建的,而新鴻基只是馬灣公園的「營運者」(operator)。從立法會會議文件反映,高達八點零三億元興建馬灣公園的費用,是由新鴻基從珀麗灣的補地價中扣減。發展商須設立一個獨立基金,所有經扣除合理營運成本的盈餘須存入上述基金內,主要作為維修、保養及改善馬灣公園用途。至二○○八年六月,有關興建公園費用累積的利息已超過4億元。

這就澄清了公眾人士誤會了馬灣公園是私人發展而向公眾開放的空間,而此公園應早於二○○六年六月落成,如今竟因種種緣故,延遲至今年十二月底才完成馬灣公園第一期工程。為何新鴻基起珀麗灣這麼快,而興建馬灣公園卻要延遲這麼久?根據協議規定,如果發展商未能在規定時間內或在已同意延期時限前完成工程,政府可要求發展商繳交工程費用餘額及利息。

馬灣公園第一期共有三項設施 :大自然公園、挪亞方舟與太陽館。大自然公園為主題的生態公園,已於二○○六年年底竣工,並於二○○七年七起開放予市民免費使用。挪亞方舟是按照聖經記述挪亞方舟而建造的多功能中心,當中的設施包括多媒體展覽場地、4D影院、活動中心和賓館,預計於年底前落成。

有本地基督教團體「影音使團」參與馬灣公園計劃,興建「挪亞方舟」博覽館,其機構代禱信(二○○七年七月十八日): 「在二○○三年創世電視開台之際,我們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獲邀成為馬灣主題公園其中一項主題設施之內容供應者及擔當日後的有關營運,亦由那時開始為內容規劃著手資料蒐集與前期部署工作。」信函提及整個預算為 四千五百萬元,並開展連串向教會與信徒募捐行動;筆者感到困惑的是發展商已從賣樓取得利潤,而公園興建的基金(從補地價扣除的),至今高達十二億元;而基督教團體根本毋須籌款,這是新鴻基責無旁貸要做的;如今教會為何要資助此項計劃?

試用一例子說明,有公園原是公共空間,卻有管理員私底下把某小塊空間給予一位熱心傳道者,於是這位熱心傳道者取得此方便,就有妙想如何在此空間內廣傳福音,並向外募捐,籌務經費。後來這位管理員被揭發不是公園的主人,他只是代為管理的,並已有一筆資金可以發展公園。公園基本上向所有人士開放,不容任何團體霸佔,也沒有任何人享有特權,任何宗教信仰人士皆可在公共空間傳道,只要不構成騷擾。

隨著事件資料越來越明確,「影音使團」或有關團體須向新鴻基索償或另訂合約;否則整個本港基督教會因此事蒙羞,公眾人士會質疑「挪亞方舟」博覽館的費用,到底來自公帑或教會奉獻? 倘若是新鴻基與「影音使團」合作的私人發展項目,毋須理會公眾輿論;但現今政府表明是公共空間,我們不能因為「傳福音」而沖昏了頭腦,要在維園或公眾空間,樹立所謂「基督教」的臨在,其他不知情的公眾人士自會認為基督教找公眾「著數」。雖然,「影音使團」在其最新一期代禱信,呼籲信徒為「挪亞方舟博覽館」工程代禱,重申是「次要承辦者」(sub-operator) 與內容供應商,卻沒有詳細交待新鴻基注了多少資金,教會與信徒為了「挪亞方舟」博覽館共捐了多少錢,而整個「挪亞方舟博覽館」的預算內容是怎樣?

透過這件事,教會與信徒須提升公共空間的意識,就是我們傳揚福音也要合情合理,否則我們所做的,只徒為公眾取笑的話題!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呼籲教牧、神學生求正、求真(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視像中,指出神學是讓我們用上帝給我們的腦袋去思考、驗證真理。他勸勉教牧及神學生應以求問態度,對懷疑的事情提出來討論,用上帝賦予人類的理性來求真。
(胡志偉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影片:胡志偉牧師分析方舟事件:呼籲教牧、神學生求正、求真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影音使團的回應態度與手法(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視像中提出,影音使團面對質疑時,不能靠挑戰別人發言的資格和抹黑,來逃避給予正面的解釋及邀請更多學者參與討論,他們也需要提出客觀的證據,使真相越辯越明。基督徒需要有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學養,免致未信的人以為基督徒是沒有理性及欠嚴謹科學態度的人。
(胡志偉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影片:胡志偉牧師分析方舟事件:影音使團的回應態度與手法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系列文章中,從「方舟神話」現象的形成,探討現今基督教信仰群體的三個特性:盲從權威、濫用福音、崇拜成功。胡志偉牧師期望基督徒要有獨立思考,也要傳純淨的福音。他指出耶穌的福音不是只令人生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更享受人生,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要人知罪悔改,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用生命及信仰實踐來改變世界。胡牧師也提醒信徒不要追隨世俗的成功觀念,教會及基督教機構要在財政上有足夠的透明度及問責性,做好自我監管,也讓捐獻者知道捐獻的用途。
(胡志偉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影片:胡志偉牧師分析方舟事件:「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