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犢與方舟(鄒賢程.2012)

作者認為世人拜聖物、求祝福的宗教情懷,自古以來從未冷卻,而「方舟事件」反映有些基督徒仍有以色列人拜金犢的情意。作者希望基督徒能夠回到以聖經、基督為中心的信仰。

在舊約的歷史中,摩西上西奈山領受耶和華的法板時,山下的百姓等得不耐煩,要求亞倫為他們製造神像,領他們上路。從經文看見,他們並非想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別神,而是想敬拜一個眼能看見,手能觸摸的神像,替代非人手所造的耶和華。大家不惜把自己的耳上的金環除下來,鑄造了一隻金牛犢。經文這樣描述:「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卅二4-6)摩西從山上下來,看見百姓離開純正信仰,大興問罪之師。亞倫睜大眼睛說謊話,自編自導一個人造的神蹟:「我把金環扔在火中,這牛犢便出來了。」連摩西也被騙過。(細節參出埃及記卅二章)

時到今天,我們希望拜聖物、求祝福的宗教情懷一點也沒有冷卻。在大公教會的歷史,聖像的崇拜、聖物的供奉一直存在。發展到以耶穌的面紗、十字架的釘來證明耶穌的真實歷史,如果是真實,也無可厚非;可惜卻鬧出一幕幕笑話──十多個教堂也聲稱擁有「真釘」。基督教信仰的革命其中的精神也是要破除這類的行為,回到以聖經、基督為中心的信仰。不過,最近在基督教圈裡鬧得火熱的事端──方舟佈道,也有類似的蹤跡。一邊認為不能以未經證實的考古來傳福音,另一邊認為方舟引起話題,引起人對拯救的信息發生興趣就達到目的。結果引起聯署事件、網上蜂擁的議論。主辦機構不正面回應,卻以別人「抹黑」自己來掩飾、牧師出來指摘批評者可能褻瀆聖靈、禱告的勇士求主賜下「迦瑪列學者」……。種種離奇古怪的辯護,令筆者想起「亞倫說:『我把金環扔在火中,這牛犢便出來了。』」

究竟我們基督教信仰何時才可回到「是便說是,不是便說不是」的改革宗精神?猶大王希西家發起宗教革命,把摩西的銅蛇打碎──因為以色列人向銅蛇燒香。(列王紀下十八章)我們何時才能有這種敢做敢為的精神?

「方舟」帶來的喜訊(鄒賢程.2011)

編者按:作者視方舟事件所引起的波瀾為基督教內的一個喜訊,因為今次的爭議打破了過往只求外表一片平和、合一,但卻漸失理性和批判能力的「反智」風氣。作者認為以有學養和富基督精神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才是令基督徒群體走向思想成熟的途徑。

筆者並非嘩眾取寵,近來「方舟」引起的廣泛討論,確實是華人教會的喜訊。

過去數十年,華人教會對:合一、和諧、彼此相愛、順服等教導,已經到了一個失去平衡的階段。在教會裡,若有人發出對牧者、執事會有批評或意見時,幾乎等同就是「不合一」、「不順服」,甚至是分裂教會的壞份子。對基督教組織或公開的言論,我們也常被勸諭不要做出評論。有時在網上或個人網頁發表一些看法,就是很理性的分析討論,都會惹來:基督徒不應攻擊基督徒、看不見自己的樑木、不抵擋我們就是……總之,各師各法,不要理會別人的做法等等。這種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作風可能來自中國人的「給面子」傳統,也可能是上述教會傳統教導有關。可惜,這種傳統被過份高舉,以致我們的信仰變成一種不可議論,一味聽從的犬儒文化。最後,演化成盲目追隨權威和名牧的教導,失去理性和批判能力的「反智」行為。我想,不需要列舉例子,稍為在教會生活一段時間和關心《時代論壇》報道的信徒,也不難發現這現象。

「方舟」的佈道、電影活動不是五時三刻出現,而是早在二○○四年開始,大家都一直以包容的態度,沒有太多的公開的意見發表。直到最近「影音使團」高調發表發現「方舟」(雖然過程由99% 變成90% 再變成以排除法證明極有可能發現挪亞方舟)開始,再次引起圈內的議論。而這次更由傳道人、學者、神學院教授等帶動,確實是開創先河。除了部份議題:「方舟」與佈道的關係、財務問題等等,眾人討論的焦點在於「可否以未經證實的資料來作佈道」,這個也是現在壁壘分明的核心。直接來説:在沒有科學、考古證據確立以前,把它說成已經發現「方舟」(無論多少%),是否有誤導成份(甚至欺騙)?

筆者所說的可喜現象,就是有六十多位應邀的人物,願意記名支持向影音使團提出質疑,後有超過七百多人的響應網上簽署。在簽署的人物中,有來此香港、台灣、美國、加拿大……等等各地,他們有神學院院長、講師、教授,也有在教內極受尊重的牧者和傳道人。(人物太多,不便盡錄,請大家自己在網上查看)這個舉動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它打破了過往的沉默、包容、各自表述的基督教文化—對基督教整體發展也是健康和良好的。順帶一提:聯署信沒有以霸權的態度來壓迫「弱勢機構」,反而以理性的態度指出大家的關注,和以溫柔的言詞鼓勵大家考慮如何回應,並非鼓勵杯葛行動等。筆者認為這是極有學養和基督精神的一種表達方式,值得我們信徒學習。

不過,這美麗的圖畫並不是全部,過去根深柢固的思想(文首所述)卻惹來「沒有利益關係」的教牧不滿,以長輩式的訓示,企圖叫眾人收聲!雖然我們都尊重老牧者過去為福音工作的付出,但面對大是大非的議題,卻不能放棄「撥亂反正」的先知精神啊!今天,以自我反駁的言論來壓倒別人,似乎已經行不通了。

再者,影音的公開回應,也難以令人信服。除了繼續逃避核心問題,以避重就輕的公關手法答辯:「彼此間沒有作出適當的溝通與交流」(過去多位學者的理性討論和講座也不是適當的交流?)、「方舟探索第一階段現已完成,另一階段將由專家學者開展考證」(這是暗示聯署者太心急或是曲線承認了自己過去的發表失實?)等等。總之,就是不願承認錯誤或直接回應學者們的疑問。更令人失望的地方,影音以文學釋經和歷史釋經的前設不同來推卻責任—這是概念轉移的手段啊!大家關心的問題仍然是:可以用未經證實的考古來宣傳佈道嗎?如果,將來才發現這不是真的挪亞方舟,教會的名聲會受損嗎?那些被誤導信以為真的決志者,將來會提出質疑嗎?

希望我們的基督教繼續有良性的發展,發揮更正精神,傳揚真正建基於耶穌基督的福音!

(轉載自《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1.12.08)

「方舟」是教會的三稜鏡(鄒賢程.2011年)

編者按:鄒先生為各界對「方舟現象」的反應作了歸類,及綜合公眾間存在的六個疑問,希望影音使團作出回應。這六個疑問包括了「方舟事工」的本質、考古與傳福音的關係,以及影音使團在宣傳、財務等方面的手法。

自從影音使團開始了尋找挪亞方舟考古的事工,教內外發出不同的回響。有傳道、學者在Facebook 建立群組,參與討論的網友超過二千人。在《時代論壇》正反意見的發表也非常踴躍,閱覽人數亦常踞榜首。最近連非基督徒的蕭若元先生也回應此事。姑勿論誰是誰非,討論本身已經展示了這事工的爭議性。筆者以此為教會的三稜鏡--把一道真光分化成為不同的顏色,也讓人看出同一議題的不同回應,這是基督教的多元性嗎?或是基督教的分裂的開始?請讀者往下閱讀,各自判斷。

對於「尋找方舟考古事工」,筆者歸納以下各種的回應:

一、贊成,這事工有助證明聖經的真實,對傳揚福音有重大幫助。(這是一些支持的學者和教會的看法)

二、贊成,無論能否證明聖經的真實,只要引起話題,就能產生福音契機。(這曾經是影音的總幹事袁文輝提出的立場)

三、贊成,不過考古的工作必須合乎科學的原則,否則變成誤導人的謊話,違反基督教的精神。

四、反對,認為基督教的根基在於聖經和耶穌基督,並非建立在考古工作,也無法因此證明聖經的真實和救恩的真確。

五、反對,雖然考古對聖經有輔助的作用,但過程艱巨和費用高昂,並非教會和機構能負擔,教會應該落實於更實際的福音和扶貧的工作上。

六、反對,認為影音的手段不真實,有誤導信徒之嫌。例如:考古的數據有爭議等。

七、沉默,認為基督教不應自我攻擊,各自為自己的召命而努力。總之各有各做,各自交賬。

八、沉默,認為無論怎樣「福音都被傳開」,只要有多一個人信主,就多一個人得救。信了主之後,教會再加以教導。

九、反對「沉默者」,認為基督教應該「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基督教應該有「更正」的傳統,沉默就等於認同。

十、反對「反對者」,認為「和諧」比一切都重要。攻擊(或評論)教內的肢體就是不合一的表現。提出「反對」就是破壞「和諧」的行為,都應該摒棄。

可以還有更多不同的聲音,筆者按觀察暫時以此為比較多的情況。如果一個事工引起不同聲音,而且涉及的範圍如此廣泛,筆者認為解鈴還需繫鈴人--影音使團做出澄清,或與各方(不同立場)的學者、教會、神學院等代表作出公開對話(不是自說自話),或以攻擊還攻擊。畢竟,真理應該是愈辯愈明,讓更多人明白自己的立場,更有助事工的推廣,減低可能的分裂和「不和諧」情況,那不是一件更美的事?筆者,大膽把一些問題提出,希望影音的代表能理性接納和解答,讓信徒息疑。

一、弄清事工的本質:是引起話題,或是以考古證明聖經的真確?如果是前者,相信已經達到目的了。如果是後者,影音是否需要有更堅固的神學基礎來支持這理論。否則難以平衡反對者認為,這樣只會引起無窮無盡的考古工作。(參真証傳播:《考古、聖經與信仰》當中有四位有份量的神學工作者的分析)

二、澄清考古、與佈道的邏輯關係:如果影音是希望利用考古來幫助佈道工作,當中的邏輯關係在哪裡?一塊木化石如何可以證明是木結構、木結構如何可以證明是一艘船、一艘船如何證明是挪亞方舟(可以是其它的船嗎?)、是挪亞方舟又如何能證明基督教的聖經的真實(可以是其它宗教的洪水故事嗎?)、挪亞方舟的真實與耶穌基督是復活有何關係(有沒有其他考古的證明需要呢?)。

三、有沒有選擇性披露資料:影音提出的其中一個碳十四的測試結果,與其他的三個樣本在不同的化驗室結果有明顯的差異。(三個樣本證明是現代年份,只有一個結果為四千八百年前但列明可能誤差正負率相當高)作為提出機構,如何解讀這些資料?是否有一個能證實就等於可以證實?

四、誇張宣傳手法:一個令很多人質疑的原因,是有關影音的宣傳手法。從開始的九十九點九發現方舟到九十或很有可能發現了方舟、到國家地理雜誌「十大考古發現」(後來證實為中文網頁翻譯出錯:實為十大瀏覽率最高的考古訊息,但影音沒有為此更正,將錯就錯)、「中美電影節中獲獎」變成「獲得中美電影界所肯定」等等。難免被人詬病。

五、財務透明度:影音多次呼籲信徒奉獻,但從未提出考古、化驗、宣傳及電影等種種工作的支出。信徒靠著信心的奉獻,無疑是基督教奉獻的一部分。正如胡志偉牧師在最近一篇有關的文章指出:「捐獻者有知情權,當更多捐獻者要求機構提升透明度與問責性,方作捐獻;這類教育有助提升與改善現今存在若干機構之內的陋習。機構要面向教會與公眾,否則我們當中將不斷出現醜聞,所有基督教機構同樣在眾目睽睽之下,成為世人的笑柄!」(參胡志偉牧師:「方舟神話」解構下的教會生態 (下)

六、回應手段有概念轉移之嫌:影音發出宣傳和特刊邀請信徒為他們祈禱,當中有為基督教「抹黑文化」、「語言暴力」等現象代求。這手法似乎有把反對聲音標籤為「抹黑」和「暴力」,但理性的討論是否就等同抹黑?提出討論的學者,大多接受高等神學訓練,甚至是教授級人士,他們在「抹黑」嗎?基督教是否存在「抹黑文化」?還是影音以「抹黑」手法杜絕反對聲音?基督教的真理容不下理性討論嗎?

以上種種疑問,有在坊間攝取的,有是筆者本身的提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信仰應該是可以談論的信仰,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討論。希望當事人能站出來,理性客觀地與不同意見者對話。為響應影音的代禱呼籲,筆者就以以下禱文,求上主垂聽:

創造天地萬物的上主,求你憐憫世人的愚昧無知,無法簡單明白你的旨意。求你幫助我們有明亮的眼目,能分辨是非,按著正意遵行你的使命。又能善用你所賜予的供應,奉獻在合宜的事工上,完成你的聖工。又願信徒、教會有智慧的心,提出善意的規勸,防止惡者的攻擊和試探。祈禱奉教會的根基和磐石--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轉載自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