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通訊.第三期(2012.01.26)

各位主裡兄姊:

您們好!關注挪亞方舟佈道事工的聯署已於2012年1月10日結束,總聯署人共1073位,感謝各位的參與。

我們現正收集討論方舟佈道的文章,編成一冊,為華人教會留下一段值得反省的歷史。我們亦正在考慮把聯署結果以廣告方式刊登在海外的華人基督教報章。我們稍後會公佈決定,請留意arkwhy網站。

近日有一則令人驚訝的消息,相信大家或者都已留意到。時代論壇在2012年1月18日報導,原來自今年1月起,影音使團已不再營運位於馬灣、由新鴻基地產公司興建的挪亞方舟的方舟博覽館。影音使團官方網頁上亦發出一封名為「挪亞方舟主題公園發展新里程.影音使團將專注發展內容並推動福音旅遊事工」的聲明,發佈日期為1月9日。這份聲明指出影音使團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和工作,而作出轉型的建議。影音使團一直向外表示馬灣的挪亞方舟多媒體展館對佈道十分重要,今次宣佈退出,似乎十分突然。聲明的第2及3點指出,影音使團今後會繼續發展以方舟為軸的福音旅遊。

請為影音使團日後的挪亞方舟相關事工代禱,願他們悔改,擺脫過去一切誇張失實取巧的手法,誠誠實實作見證。

祝大家新年進步!

一群關心挪亞方舟佈道事工的肢體上

2012年1月26日

舉證責任(黃國棟.2012)

影音使團及其支持者宣稱,除非有人證明影音找到的木建築不是方舟,否則影音的宣告就是合理的。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指出,這是荒謬的邏輯,因為作出宣告的人先有責任舉出證明宣告的事實,其他人沒有責任去證明這宣告的真偽。作者並以數個簡單例子說明這種宣稱的荒謬。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電台「phone-in」節目的錄音,是劉天賜先生在討論「方舟」事件的時候,一個女聽眾打去的,她說﹕因為沒有100% 證據去證明「方舟」不可信,於是就應該相信影音使團(下稱影音)。之前,其他影音的支持者也提出過相似的論點。「方舟」肯定是近日華人教會中最熱門的問題。讓我也來趁熱鬧,討論一下為什麼這論點是錯誤的。

無論在法律、或者任何生活的運作中,一個絕對權威的原則是:作出宣告的人士有責任去證明所宣告的是事實,其他人沒有責任去證明宣告是錯誤的。

到現在,影音還在宣稱,它99%(或者 90%)相信找到的是方舟,除非有人證明那不是方舟,它的宣告就是「合理的」。

讓我用幾個例子來解釋為甚麼這邏輯是荒謬的:

有一日我在一條街找到一張古版一百元紙幣,於是我說:我家有個故事,說我太公以前在這地區遺失了一個銀包,當中有很多百元紙幣。我99%相信現在找到的這一百元就是我太公的。除非你能證明這一百元不是從我太公銀包而來的,這古版一百元就應歸還我。

如果這種邏輯行得通,我們可以想像世界會變得怎樣?任何人都可以宣稱擁有任何東西,除非人家能證明那不是他的,他就可以帶走。或者,政府可以不提證據,指你犯了法,除非你能證明自己清白,否則就當你有罪。

假如影音和它的支持者真的相信「提出宣告的沒有責任去舉證,而是反對的去證明宣告是錯」這邏輯的話,那麼現在我就要求為影音護航的余俊銓先生歸還美金一億元給我。為甚麼?因為八十年代余先生曾經訪美,並且在我家作客數天。之後,我發現我的一隻茶杯打破了,現在我99%相信余先生和這茶杯打破有關,我也99%相信我遲早會成為名人,如果這茶杯不破,將來我的後人賣它最少可以賣十億。所以除非余先生證明他沒有打破這茶杯,或者證明這茶杯將來不會值十億,否則我要求一億已經是「一折大平賣」了。

我對余先生的要求荒謬嗎?如果舉證責任在我,你當然可以罵我發神經。但是,如果「提出宣告的沒有舉證責任」,這就是一個合理的要求了。如果有任何人不認同「宣告者有舉證責任」這原則的話,那麼,請你隨時預備有人問你要你全部身家好了。

我也想問一問那和劉天賜先生對話的女士:妳信外星人嗎?我們肯定不能百分百證明沒有外星人存在,是否因為這樣,妳就需要信呢?

專家遊戲﹣評影音使團之公關手法(張國棟.2012)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指出能夠支持「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這命題的,不是權威專家,而是合適的理由和證據,而這些理由和證據的權威,來自理由本身,而不是有多少專家支持。此外,作者重申聯署行動參與者的關懷焦點,並非影音使團發現的真偽,而是道德及佈道事工議題。

一、何謂理由?
二、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
三、炒作「專家」
四、就算要玩影音使團的遊戲規則,又如何?
五、關於甚麼的權威?
六、結語

影音使團經常搬出「專家意見」,聲稱可以解答理性質疑。那些都是小玩意,根本解答不了任何質疑,難登大雅之堂。現在讓我解釋一下。

一,何謂理由?
支持一命題的理由或證據1,就是客觀地令該命題為真之可能性提高了的命題,由於能扮演這功能的命題往往很多,該理由會是那眾多命題之合取(conjunction)構成的一個複合命題。那麼,一個支持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的理由,就是一個客觀地令「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這命題P為真之可能性提高了的複合命題Q。這個複合命題Q可以包括很多不同命題,可包括「挪亞的年份大約應是X」、「碳十四測試出來的年份十分接近X」2、「處理疑似古物的手法合乎考古學嚴格標準」等等。而這個複合命題Q還要包括對一些不利條件的解釋,例如影音使團七年來聲稱在三個地點發現了方舟遺骸,那麼,複合命題Q要解釋為甚麼是三個地點而不是一個地點,複合命題Q也要解釋為甚麼那木結構屬於別的製作的可能性比方舟更低。


這些理由或證據,影音使團一直沒有交代,經常蒙混略過,甚至,影音使團的公開言論出現自打咀巴──承認自己處理樣本的過程把樣本污染了,並且,於2010年裡影音使團聲稱「挪亞的年份大約應是X」、「碳十四測試出來的年份十分接近X」,但在2011年,影音使團把這兩點都揚棄了,並且,揚棄後從沒有提出一個合理的新方法。3

二,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
在這情況下,合理地引用權威的方式應是怎樣呢?可以是,有一些國際考古學界的專家說:「我們已處理過上述問題,我們的專業意見是P」。要留意,這裡的專家角色只是代勞者,即使他們沒有這樣分析過,任何一個理性成熟的人,若願意循步漸進學習怎樣作出謹慎和準確的考古判斷(猶如考取一個相關學位),並處理上述問題(和更多其他相關問題),他理應得到相似結論。換言之,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
但今天很多傳媒愛把專家視作權威本身,不給予專家充足機會解釋和交代背後理由,彷彿只期望受眾單單因為有一位專家站了出來,就要相信是可靠的,這有意無意地令人忘記了理由的權威始終來自理由而不是專家。不幸地,影音使團也學了這壞習慣4。若各位看一看影音使團於2010年和2011年提供的專家言論5,會發現那些專家言論與這課題P所需要的理由Q並無關係。

三,炒作「專家」
更糟的是,那些所謂專家至少有一半沒有上過亞拉臘山去查證,他們有些甚至只是信任影音使團提供的照片或別的「專家」言論,然後說出一些感想而已。這樣子的東西也可以叫做專家言論,實在侮辱讀者智慧。但擅於傳媒式炒作的影音使團還想化腐朽為神奇,不斷催谷「專家」學術身分,說說他們在哪裡任教、有甚麼學科的博士學位、研究甚麼課題、寫過甚麼書籍等等。論到吹噓,最誇張的自然是對克蘭克博士的描述。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第十五節已對此作出分析。

四,就算要玩影音使團的遊戲規則,又如何?
就讓我們退一萬步,把學術要求侮辱到影音使團那專家名單的程度,玩他們定下的遊戲規則,只求受眾盲從專家權威,受眾又會追隨誰?讀者宜謹慎,影音使團現在於其電影網站裡彷彿列出多份文件,但原來只是同一文件裡的不同部份,數來數去,那堆所謂專家不外乎七個人:Professor Ashot Melkonyan (亞美尼亞國家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管)、Professor Oktay Belli (伊斯坦堡大學歐亞考古學院院長)、Dr. Joel Klenck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Dr. Michael Brown (舊約聖經及希伯來文學者)、Ted Wright (美國南方宣教神學院聖經考古課程講師)、Philip Williams (《挪亞洪水的考古證據》作者)、Gerrit Aalten (荷蘭著名方舟探索家)。去年那名單長一些,但那些比這七人的信譽更不堪。
然而,六十六位聯署者以及後來迄今那954位聯署者中,聲稱擁有博士學位或我認知他擁有博士學位的,共四十餘人。這四十餘人中,可以用生花妙筆把其履歷寫得像克蘭克博士那履歷般漂亮的,有多少呢?就當是一半吧。再者,如果連 Philip Williams 或 Gerrit Aalten也可當作專家,這千多名聯署者中也有更多類似水平的人。孰多孰少,高下立見。

五,關於甚麼的權威?
另外,影音使團喜歡揶揄聯署者沒有上過山作實地考察,並且誤信不盡不實資料。且不談他們提供的七個人之中也有至少一半沒有上過山,聯署人要爭議的,卻不是命題P(「影音使團發現的疑似古物是方舟」)呢!他們只是爭議影音使團在不願意──或不能夠──提供充足理由下堅持以方舟作噱頭的佈道操守。在這道德和佈道的事上,他們作為香港背景的華人教會學者和領袖,自必然就是專家權威。若他們不是這方面的權威,難道影音使團才是?為甚麼幾個不知名的學者談方舟,就可以被影音使團捧為國際學術權威到處宣講,幾十位以至幾百位華人教會領袖和學者談佈道道德,卻被影音使團輕視?

六,結語
「專家」、「權威」等用語,今天太氾濫了,媒體炒作是成因之一。但這些不能取代理性思考,不懂或拒絕交代理由、又沒有國際學界普遍認可的「專家」,並沒有甚麼權威可言。至於關注佈道道德的教牧在教會內的權威,卻是無可質疑的。影音使團搬出「專家意見」,聲稱可以解答有關考古的理性質疑,並且可以回應佈道道德的質疑,完全是混淆概念。


  1. 為求簡便,本文不就「理由」和「證據」作出進一步區分。
  2. 請讀者不要忘記,這兩點只適用於2010年裡影音使團的聲稱,正如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所示,在2011年,影音使團把這兩點都揚棄了,並且,揚棄後並沒有提出一個合理的新方法。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9687&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3. 參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第八、十節。
  4. 其實教會裡也多有流行這錯誤。
  5. 參正如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第十四節,以及影音使團於2011年12月3日發佈的〈各國專家學者對方舟探索成果的評價〉,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pdf/response_full.pdf

(作者為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專研知識論、商業倫理、宗教哲學)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我們沒有失憶──評影音使團對教內批評的回應手法(張國棟.2011)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指出影音使團的〈立場〉迴避牧者聯署所關注的事情,卻推出一批沒有親身上山考察過的所謂專家學者當作權威,好像對過往反駁別人質疑時使用的藉口失憶。作者再指出余俊銓的〈回應〉是賊喊捉賊,誣蔑別人恃勢欺人,而方舟護航小組對聯署者的侮辱更大。作者最後指出影音教外刊物《天使心》以批評他們的人為好譏誚,對批評者充滿敵意。作者認為影音使團無法察覺自己前言不對後語,生命變質,毫無悔意。

拙文〈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在十二月三日發表了[1],對影音使團提出多項質疑,包括(1)他們去年在斯奈林事件事裡是否明知證據失效卻聲稱99.9%找到方舟;(2)他們今年改口說那木結構是13,100-9,600 BC,更難確定那是挪亞的方舟,但他們卻不理會這點;(3)他們是否背棄了支持他們的相信年輕地球說和「字義」解經的信徒;(4)究竟有甚麼真正有國際學術地位的學者在研究?(5)他們對自己多年來誇張失實的言論,為甚麼毫無歉意?(尚有其他,請自行翻閱。)影音使團沒有隻字回應過。究竟是他們喪失了先前自詡的理性和科學,抑或詞窮理虧?但另一邊廂,他們卻陸續推出攻擊批評者的文字[2]

一,〈影音使團對有關「方舟探索」重要發現的立場〉

這〈立場〉是在十二月三日發表的。與之前侮辱批評者的兩份《號外》相比,〈立場〉語氣異常溫和,稱聯署者為「前輩」,「感激」教牧「指教」等等。然而,這〈立場〉還是閃避不談眾教牧領袖、神學院教授和信徒[3]所關注的──究竟理性證據何在?為甚麼影音使團總不放棄取巧炒作?財政狀況為何那麼不透明?全份〈立場〉一直含糊其詞,就連聲稱現在進行研究的學者的名稱也毫不交代。期間,〈立場〉裡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影音使團聲稱「方舟探索第一階段現已完成」,然而,「方舟探索在大量不同學科的研究價值,尚有待作進一步的發掘及驗證」。」既然研究未成,他們憑甚麼聲稱90%可能發現了方舟?他們可以如此自打咀巴而面不改容,彷彿以為我們都失憶了?[4]

細心一看〈立場〉列出的所謂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並沒有親身上山考察過的,有些甚至不是甚麼專家學者。奇怪,不久前的《號外》正在取笑批評者沒有上過山看,所以沒資格批評。現在沒上山的其他人卻被推出來扮權威?再一次,我們沒有失憶,不會再上當。

其中那位也是沒有上山考察過的Philip Williams ,自行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出版社,自得其樂地自詡Christian Leaders & Scholars Press。但這位自業餘愛好者其實在神學界和考古學界毫無地位[5],他近日撰文攻擊斯奈林博士的 Answer in Genesis 機構,影音使團便把 Williams的文件納在自己網站。

且不談理據問題,說回語氣,粗心的讀者或許還會被〈立場〉裡的溫和形像所騙,但再看下去,我們發現那是虛招。

二,余俊銓的〈回應〉與方舟護航小組的〈若果歌利亞戰勝了大衛〉

首先,影音使團認可了余俊銓的〈回應〉與方舟護航小組的〈若果歌利亞戰勝了大衛〉兩篇文章,放在自己官方網站。然而,余文攻擊聯署者為用「江湖地位」來「恃勢凌人」,質疑只是「嘩眾取寵的方式」。這實在是賊喊捉賊,七年來一直用「嘩眾取寵的方式」來愚弄教會和世人,不斷找某一小撮所謂大牧或料子不多的學者來說一些他們沒有親身考察過的考古,並且現在坐大後拒絕教牧長輩意見,「恃勢凌人」的,明明是影音使團,但他們現在倒來攻擊這些教牧![6]

至於方舟護航小組對聯署者的侮辱更為嚴重,這個神祕不公開、並疑似只是獨腳戲的組織指摘聯署者為「歌利亞」,在欺負相信神的大衛。我只有一個問題:現在是否影音使團才是基督教正統,這六十六位以及後來也聯署的九百多位教牧和信徒,倒是異端?究竟幾個連神學也不懂、洋洋灑灑用幾萬字討論神學和教會也無能為力、只是靠媒體把自己微不足道的地位炒作為教內紅人的藝人和業餘探索隊員(並那些不露身份的神祕人),有甚麼資格斗膽挑戰這些教牧在基督教內的地位?再一次,我們沒有失憶,我們知道誰才是過去幾十年間在華人教會裡默默耕耘的前輩和教牧。

三,《天使心》

總有人想推說上節那兩篇文章不代表影音使團立場,但十二月號的《天使心》有代表性吧。文中把批評者說成好譏誚,並且預告下期會再作出指控。然而,假如批評者有道理,並且影音使團頑固不堪,令批評者用不同方式來表達不滿,那就不存在譏誚。那裡,影音使團曾指控我本人提及一些具爭議性資料,然而,奇怪的是,我所寫逾二萬字的論文內提出了大量證據確鑿、並且甚為致命的批評,影音使團卻扮作看不見。這再次證明影音使團不懂講理,只求玩弄取巧炒作手段,掩人耳目。[7]

有兩點值得留意。一,《天使心》重拾《號外》裡那份敵意,可見〈立場〉只是虛招。二,把這些爭議蔓延至《天使心》,反映出影音使團要用盡它所有渠道來反擊,不惜在教外發售的刊物裡攻擊至今有近一千名已聯署的教牧和信徒。究竟誰在破壞教會合一,誰在損害教會名聲,把事情鬧到教外人面前,已經很清楚了吧。

四,結語

據黃之傑記述[8],影音使團於十二月在加拿大播放方舟電影時,竟一反常態,提醒觀眾那不是福音聚會,甚至暗示未信朋友離場。為甚麼?原來袁文輝等人在電影播放後,站出來炮轟聯署者。如此公開抵譭眾多教牧領袖,實在是華人教會歷史裡罕見的。這再一次印證影音使團詞窮理虧,只求間中以溫和形像示人,以圖瞞天過海,但實際上他們對聯署的近千教牧和信徒的敵意有增無減,更遑論有悔意。據悉,影音使團近日不斷到處寄發電郵,提供片面資料,卻沒有回應各項批評。為甚麼影音使團總是以為我們失憶了,彷彿以為他們這裡做些小動作,那裡加鹽加醋,就可以愚弄各地華人教會,以為華人基督教大地震,一直極具代表性的教牧領袖統統變成敵擋上帝的歌利亞?

誠如拙文所言,這個誠信破產的影音使團已淪為一個世俗化媒體。要求他們說理實在強人所難,搞小動作來瞞天過海倒是他們的強項。我們只好苦笑多謝影音使團再次親身印證這點。或許他們不單當眾教會失憶了,就連自己也失憶了,以致他們一直追求的皆為宗教包裝下的刺激和噱頭,無法察覺自己前言不對後語,生命變質。悔罪,須要由記得自己做錯事開始。或許這解釋了為甚麼影音使團一直毫無悔意,因他們早已失憶了。[9]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


[1] 以第三篇文章刊登日期為準。

[2]這些文件皆在可影音使團的電影網站內找到: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index.php(但請同時參考註9。)

[3] 嚴格來說,不是所有聯署者都為教會領袖、神學院教授或教牧,但他們在邀請聯署之列中,佔了極大比重(逾八成),在自由網上聯署裡,與一般其他教內聯署相比,也佔了異常大的比例(粗略數算,約有四成)。

[4] 參考黃之傑的回應短片:http://www.youtube.com/user/howtindogs/videos

[6] 其他余文的謬論不談,只說余的誠信。余聲稱只是個人意見,但卻沒有公開其利益關係──有網友找到他原來是「影音使團澳洲辦事處墨爾本顧問」。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9306&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9] 文章快脫稿時,友人指出影音使團一個月前那兩份《號外》現在已被置於其網站底部,這兩份文件在一個月後會否仍然供人觀看,實成疑問。誠如拙文所言,這機構常常不保存自己的言論(尤其不利的那些),令人日後難以追查。這是否一種主動銷毀記憶的舉動?實在耐人尋味。請參我這裡的分析,http://hkepistemologist.wordpress.com/2011/12/21/missing/

聯署信的問與答(Arkwhy.2012)

1. 影音使團過去憑着福音電影,帶領許多人歸向耶穌。你們如今因着他們在交代證據上未能滿意,便大造文章,豈不是顧小失大嗎?

我們沒有否定影音使團過去的所有工作,只是基督徒不能因帶來果效便容忍使用失實資料去誤導市民。影音使團在方舟電影宣傳上的失實與誤導,在考古聲稱上隱瞞事實,絕非小事,處處關乎教會群體的見證。若教會打開了缺口,容忍使用失實資料誤導市民,日後未信朋友聽到任何感人肺腑的見證時,都會心裡猜疑這是否誇張作大,不知這是否教會聘來的演員和設計對白,頓時令所有見證失去其應有意義,對佈道的壞影響是難以估計的。並且,我們怎知道更正錯誤後,福音不會更為廣傳?

2. 你們質疑影音使團的方舟考古,糾纏在這些沒完沒了的爭論,對佈道工作有何建設性?

我們質疑影音使團在未有充份證據之前,以發掘到挪亞方舟作為佈道的噱頭,有扭曲事實和取巧之嫌。我們認為不可以用不當手段和不實資料來佈道,認定這樣的活動對佈道工作沒有建設性。佈道不是一種使人決志的手段,佈道就是為真理作見證,講真話。佈道的行動與信息是同樣重要的。聯署信針對的是影音使團未有提出足夠的考古證據之前便斷言自己找到方舟,並以此號召佈道工作的操守問題。到底影音使團目前所拍攝到的東西,是否就是挪亞方舟,仍有待證明。

3. 不管影音使團所發掘到的是否挪亞方舟,只要能透過方舟活動,把福音傳開,這不就值得高興嗎?你們不滿意,自己可以不參與,毋須發起聯署運動。

我們絕不認同這個觀點!聖經沒有說傳福音的手段不要緊,不少人誤讀了腓立比書1:18。保羅在那裡比較自己被囚與福音被傳開兩者,他看見福音被傳開,就不因自己被囚而憂愁,反而為福音被傳開而歡喜。保羅並沒有主張無論是真心和假意傳道,手段並不要緊。保羅關注佈道者的信息與福音是否相配,不惜與之抗辯,請看加拉太書2:11、14。我們守望教會,須關注不合宜的佈道方法。

4. 影音使團不是也有科學家和學術界人士支持嗎?不同的科學家支持不同的立場,豈不是很自然嗎?你們為甚麼硬要說他們證據不足?

至今,影音使團未有公開展示他們的證據,他們說在電影中會交待,但電影裡卻沒有額外的資料。他們雖得到少數有科學或考古訓練的人士的支持,但值得我們關注的不是有誰人來支持誰,而是支持者所持的理由和證據。在影音使團以新聞發佈會方式向外公佈發現挪亞方舟至今,他們手上的證據是向外保密的,其他學者未能審核他們的證據。而影音使團列出的支持他們的專家和權威,很多亦都未曾親身驗證過影音使團提出的證據。最近Answers in Genesis機構的斯奈林博士更指出,影音使團一直對外隱瞞不利他們立論的另外三個碳14測試結果。影音使團一直以他們曾跟土耳其省政府有協議為理由,不公開發掘地點,但既然這樣,則不應在未經學術界同行評審前,到處斷言他們已找到方舟。影音使團在12月3日發出的最新回應中,說到「方舟探索第一階段已完成,另一階段將由專家學者開展考證」。既然專家學者如今仍未曾開展考證,那麼他們一年前從何說起他們已99.9%可能找到挪亞方舟呢? (詳細討論可參張國棟《理性地質疑影音使團的言論和手法》斯奈林博士的原報告梁斐生博士的解說。)

5. 你們的行動已使教會分裂,教會已因你們而被教外人嘲笑。你們怎樣榮耀主?

分裂教會的是欺哄與謊言,而不是指出錯誤的人。我們指出影音使團在方舟事工上涉嫌取巧與扭曲事實,是為了保護信徒與慕道者免受誤導。刊登聯署信不代表基督教已分裂內訌,反是表示教會群體對真理的執着,不為了保持表面的和諧而包庇謊言。若這引起教外人的嘲笑,原因不是信徒間起了爭執,而是因為教會中有謊言,不再追求真理。我們應擔心的,是一小撮機構領導層一意孤行,不受規勸,瞎子領路,損害教會。我們也應擔心,教外人士會看教會所傳的盡都是謊言,因此更不願意認識信仰。我們眾人當切切悔改,拒絕一切虛假和謊言,忠心誠實地作見證。

6. 你們不是該先跟影音使團溝通一下嗎?為甚麼一開始便作出這麼高調的行動?

香港教會內部對影音使團的方舟考古和佈道事工的質疑,早在2005年方舟事工開始即已出現。影音使團也曾為此作出自辯,當年部份文章已被人收錄於〈方舟之真相〉網誌中。2010年,影音使團第三次公佈發現挪亞方舟後,一群香港的教牧和機構同工,出席了一次福音信仰論壇,就着考古發掘與基督信仰的關係和佈道操守等基礎問題進行討論,內容與方舟事工背後的理念息息相關。影音使團也以腦震盪研討會作過回應。2011年10月,《挪亞方舟驚世啟示2》電影在香港公映,教內諸位牧者對此電影及相關的佈道活動作出的批評被刊登於《時代論壇》後,影音使團在2011年11月7日及18日先後向眾教會發出兩份《號外》,以歪理和惡言攻擊為教會守望的牧者和信徒,企圖否認有隱瞞事實並誤導市民。因此,說教會內部的反對者未有跟影音使團溝通,並不正確,只是或者不少肢體並未留意而已。也許正是因為影音使團過去回應反對意見時的態度,顯示他們一意孤行,偏行己路,所以當我們這次發出聯署邀請,才能在短短數日間得到海內外不同神學院的老師、牧者傳道和信徒的支持。(按:《號外2》原本還預告會有《號外3》,說要駁倒斯奈林博士對影音使團手持的碳14報告的評論,但至2012年1月初,仍未見有《號外3》出版。)

7. 影音使團說「教內外小撮人仕在未曾充份了解和掌握有關資訊,亦未曾向我方徹底查證的情況下,已就外間片面而不實的資料妄下定論」,你們是否應該先向影音使團徹底查證後才作定論?

影音使團既然已對外聲稱已尋到挪亞方舟,那麼他們已經有責任先向公眾舉證以「徹底論證」他們的考古聲稱。從他們向外界披露的證據,諸如相片,影片,木樣本碳14年代鑑別結果,由發掘地點帶回來的各種樣本等等,他們都無法給公眾一個有力的證明,來支持他們的說法。

8. 你們的聯署信和聯署行動,有甚麼目的?有人說你們沒有清清楚楚地呼籲杯葛,行動鬼鬼祟祟,你們到底是否想打倒影音使團呢?

我們的聯署行動希望信徒能夠留意,影音使團在方舟事工中宣稱極可能發現挪亞方舟,但其實一直欠缺足夠支持發現的考古證據。另一方面,影音使團的財政透明度低,特別是在為方舟考古而籌募的龐大經費是如何使用,至今仍欠缺適當透明度。我們呼籲信徒留意以上事情,提議信徒要經慎重考慮後,才決定是否繼續支持該項事工。我們尊重每位信徒的最終決定,不欲指示他們應該如何回應,是否支持聯署行動、是否以杯葛方式回應等等,都留待信徒們審視過雙方資料後自行判斷。我們並不是要打倒任何機構,我們乃是想挽回走了岔路的肢體,並為整體教會守望。

9. 那些透過影音使團佈道工作信主的人,會因你們對影音使團的行動而受到傷害。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

我們是懷着沉重的心情,向教會肢體發出呼籲,這是不得已的。我們知道以這種方式發出聯署信,會帶來一定震盪,只是影音使團的回應態度令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基督徒的信仰對象應是父、子、聖靈三一真神,而不是任何機構。機構若有過犯,應要悔改。成熟的信仰,是叫人脫離人云亦云,能分辦是非,愛慕真理,痛改前非。

「慎思明辨」通訊.第二期(2011.12.23)

各位主內兄姊:

為呼籲廣大教會群體關注挪亞方舟佈道事工,我們在2011年11月29日在網上發起關注挪亞方舟事工公開聯署,至今已經差不多一個月。聯署行動得到《時代論壇》及其他教內報章的報導,在華人教會中產生頗大迴響,得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台灣,新加坡,澳門,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教會群體回應,目前聯署人數已近一千人。按聯署者提供的資料,我們作了以下統計。其中,神學教育工作者、牧職工作、基督教機構同工及神學生,佔聯署人44%;而其餘的聯署者中,亦不乏平信徒領袖、專業人士,或從事高等教育的肢體。可見是次聯署行動,在各地華人教會中得到對信仰認真及熱心事奉的肢體回應。

  

我們要告訴大家,這聯署行動將於2012年1月10日結束,屆時我們將有進一步的行動。

繼續閱讀

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Howtindog.2011)

編者按:Howtingdog在這影音片段中,首先以平實的手法為觀眾簡述及分析「方舟事件」聯署的始末,並對影音使團作回應的《號外》作出解說評論。Howtingdog質疑影音使團在現有資料下,有否需要用聲稱發現方舟的方式來講述他們的工作。此外,他認為影音使團現既表示將方舟考證事情交學術機構進行,影音使團已沒有必要繼續為這個考證工作籌款,因為這是學術工作而非福音工作。 Howtingdog總結說,聯署牧者表達了對影音使團在方舟事工上的擔憂,但影音使團沒有對這些擔憂作出回應。他也促請基督徒慎重思考,影音使團聲稱發現方舟是否有說服力,並且覺得應否參與這樣的福音活動。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1

*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2

*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3

*


影片:希望影音使團正面回應眾多教牧同工的憂慮 4

(Howtindog,原名:Andy Wong,聖經研究科博士候選人,現居加拿大)

扭曲聖經文化蔓延教內刊物--回應《天使心》特稿〈互聯網的好譏誚文化蔓延教內論壇〉(關俊宇.2011)

編者話:作者對影音使團《天使心》最近有關好譏誚文化特稿中的引用聖經經文方法提出疑問。作者從特稿中舉出實例,指出特稿引用聖經時斷章取義,為了攻擊方舟事件聯署者而扭曲經文原本信息,有違耶穌在這些經文中宣揚的饒恕、憐憫、和睦的教訓。

近來就影音使團探索挪亞方舟及其佈道手法,有非常熱烈的討論,並且不乏具相當質素和學術水平(儘管雙方互相質疑,至少支持和反對者也有具知名度的專家)。影音使團和「方舟護航小組」等都發表過不同形式的回應,最新向教會發放的回應〈影音使團對有關「方舟探索」重要發現的立場〉態度上相當溫和,不過話分兩頭,影音使團的刊物《天使心》二○一一年十二月號卻以標題〈互聯網的好譏誚文化蔓延教內論壇〉的特稿(下稱特稿),直指一些反對者的「好譏誚」行為,曲線地為自己的對探索方舟之立場辯護。本文之目的並不打算分析應否支持探索方舟及以此為佈道,純粹希望透過分析特稿內引用聖經的手法,顯示一種扭曲聖經的文化蔓延教內刊物《天使心》。(筆者買了一本印刷版本的《天使心》,在合理使用之下,下文將徵引部份內容。)

回應「傳道人參與網絡言語暴力 絆倒信徒」(頁38)

在第38頁標題為「傳道人參與網絡言語暴力 絆倒信徒」的部份,一位自稱「曾祈禱問上帝是否應當繼續支持方舟探索,多次均得到上帝的印證和安慰」的姊妹KM,見證說她教會的傳道人不斷在社交網站網頁發佈攻擊方舟探索的個人看法和資訊,使她感到很大的壓力,致使她怕見這位傳道人、怕上教會。特稿說她更認為這種言語暴力風氣,會造成教會分派,及容易絆倒初信者。她表示這段時間常想起馬可福音九章42節:「凡使這信心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

先不論在社交網站發佈攻擊方舟探索的個人看法和資訊是否一種言語暴力,這位傳道人有沒有按馬可福音九章42節的說法,使這位姊妹跌倒(新譯本將「跌倒」譯為「犯罪」,新漢語譯本則譯為「絆倒」)?

筆者翻查了一本釋經書(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釋經書作者指出「跌倒」是破壞另一位信徒的信仰,或者讓另一位信徒離開上帝。(頁293,The Greek word translated “cause to sin" (skandalizein) means “to cause to stumble" or “to offend," and in this instance refers to destroying the faith of a fellow believer or causing a believer to fall away from God.)非常明顯,這位KM姊妹認為她自己被傳道人絆倒了,所以她自己是「小子」,傳道人該被扔在海裏。

表面上,傳道人的言論的確使KM的「信仰」受損,「被絆倒了」。不過放回馬可福音的處境,耶穌正處理的是門徒爭辯誰為大(可九33-34),九章42節的小子正回應九章36節中耶穌叫人去接待的那位小孩。耶穌的意思,信徒之間正確的相處態度是去接待,而不是絆倒。值得注意的,就是這部份耶穌的結論,九章49-50節:「……鹽本是好的,若失了鹹味,你們怎能用它調味呢?你們中間要有鹽,彼此和睦。」耶穌在要求門徒接待小子,要將一切使這小子失去信仰的行徑除去,追求信徒之間彼此和睦。

本來KM與傳道人之間就不是爭論「誰為大」,只是對方舟事件立場不同,感到受傷害(注意特稿中描述KM是因「被動」地接收反對方舟信息而受壓和感到受傷害)。KM引用可九章42節這節經文,根本就是以耶穌的說話對傳道人作審判,判定他該受「海葬」。可是這正正違背耶穌說這些話的意思!套用到KM和傳道人的處境,他們二人應該不以方舟事件作為彼此傷害的原因,KM更不應扭曲耶穌的話,說成傳道人該死。那麼,誰比誰更暴力呢?

或許以上的部份只是一位信徒的見證,是主觀地引用聖經來表達她的感受,但特稿的作者和編輯必然是認同KM的講法才將之加進特稿之中。

回應「誰有資格拿起第一塊石頭打人」(頁41)

在這一頁的段落裡,一共援引了三段經文,分別是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上、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及猶大書17-25節。

一、 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上

特稿在這部份質疑教內有人在互聯網上發佈未經證實的資料,冒犯了影音使團方面的專家。先放下資料是否屬實的問題,特稿反問「豈有人在公眾平台公開『關心』」,意思就是應該先私底下「互相關心」,討論有關資料的真實性,才公開有關的資料。這做法似乎正吻合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上:「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

仔細地思想這節經文與特稿要質疑的問題,便會發現其實是影音使團想起有教內之人「得罪」了他們、指控他們造假。若忠實地按照聖經的教導,倒是影音使團專家要在聚眾反駁之前,私底下向那些發佈未經證實資料的人作出,而不是在自己的刊物,單方面並公開地「關心」。特稿的說法,「巧妙地」將犯罪者和被罪者的角色和應做的行動倒轉了。

再擴闊去看馬太福音十八章15-20節,耶穌的教導最終是指向信徒要同心合意,指正錯誤並非要辯護誰對誰錯,乃是除掉當中使彼此不同心的元素(就是互相得罪、不肯認錯又不肯饒恕對方)。

二、 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

約翰福音八章1-11節,是一段教內常用來止息論斷(定罪)的經典章節。特稿援引此段正是針對教內的「網上造謠者」煽動網友攻擊方舟佈道事工,「今天,我們中間誰有資格拿起第一塊石頭打人?誰有資格煽動群眾拿起石頭打人?」。

倘若教內的「網上造謠者」確實是造謠誣蔑影音使團,那麼這班造謠者就是經文內那位被拿下的罪人。耶穌在這經文內的身教,最重要的信息不是說誰有權力去判罪,反之是祂樂意赦免罪人、對罪人有憐憫的同時要求不要再犯。

教內的「網上造謠者」是否造謠,尚待更多的證據去判斷(「造謠者」也有提出他們的證據,而影音使團一方發出律師信這行動,也不能證明誰是誰非),即使影音使團認定這些「網上造謠者」的確造謠生事,卻也不是扔出第一塊石頭的理據:特稿內的表達,其實跟「煽動讀者去拿石頭打人」差不了多少。

三、 猶大書17-25節

特稿在最後以猶大書17-25(實際上卻只印出了17-21的經文),作為對「好譏誚」文化的總結回應。按著整篇特稿的內容,「好譏誚」的人就是文內提及的神學院教授曾思瀚、神學生樂隊Halleluiah Get Out、KM的傳道人、「造謠」基督徒張國棟等(特稿內雖未公開KM的傳道人的身份,不過呼之欲出),而按著猶大書17-19節,他們就是「……好譏誚……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換句話說,這些人是猶大書所警告讀者留心防範的假教師。屬乎血氣和沒有聖靈是對「信徒」極其嚴厲的叱責,甚至視他們為未信的(不知是否巧合,馬太福音十八章17節也說那些不肯認錯的人,要視他們為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猶大書沒有預言假教師的出現便停下來,特稿「精妙」地沒有印刷出來的22-25節卻是提醒信徒如何面對他們:「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2-23)所謂的存疑心的人,就是那些假教師和他們的跟隨者。猶大書指出真信徒要憐憫他們,要在他們被永火消滅之前在他們中間救一些人。

再看看整卷猶大書對「好譏誚」的假教師之描述:

  • 「因為有些人偷著進來……是不虔誠的,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4節)
  • 「這些做夢的人也像他們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毀謗在尊位的。」(8節)
  • 「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本性所知道的事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10節)
  • 「……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主)的剛愎話。」(15節)
  • 「這些人是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中說誇大的話,為得便宜諂媚人。」(16節)
  • 「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18節)
  • 「這就是那些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19節)

假教師是假信徒,冒認有屬靈知識卻不懂得真正的知識,他們又不認主,甚至像當年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說盡埋怨神的話(猶16提及的「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乃指向猶5中被神滅絕的以色列人);他們又說各種話和用各種手段,目的是諂媚和得利益。以上的神學院教授、神學生樂隊、傳道人、「造謠」基督徒等,他們反對的是影音使團以發現方舟作為佈道的手法,質疑當中可能出現的造假成份。他們沒有屬靈的包裝(沒有裝出特殊的屬靈領受或從神而來的啟示)、沒有不認主(極其量用了非教會傳統的手法)、沒有埋怨神(極其量只是埋怨影音使團沒有回應他們的質疑)、沒有諂媚和得利益(他們的反對為他們得了甚麼?)。特稿中「好譏誚」是那些「惡搞」歌曲揶揄影音使團的人,「好譏誚」是那些造假毀謗的人,「好譏誚」是說話無造就性、又好定人罪的人。他們符合猶大書中「好譏誚」的準則嗎?

結語

就著以上的分析,筆者對《天使心》這特稿的手法感到驚訝和痛心。影音使團一直標榜《天使心》是一份隨手可得、能隨時隨地作為佈道工具的教內刊物,現在卻淪為反擊教內反對者的工具,並且在聖經的運用上,流於「對號入座」及斷章取義,並沒有將耶穌的真正教導的帶出

特稿指在社交網站發佈反對方舟佈道的訊息的傳道人「絆倒人」,就毫不客氣地引用馬可福音的經文和信徒主觀感受來給傳道人定死罪,然而主耶穌的說話卻是要求信徒彼此和睦。特稿為了「停止」其他信徒指責影音使團,先倒轉馬太福音經文中犯罪者和被罪者,再忽略約翰福音主耶穌赦罪的教導,繼而為配合「譏誚文化」的世俗意義,強行以猶大書「字面」意義的「好譏誚」套用到一班反對者之上,嚴重扭曲了猶大書的信息以支持特稿的判罪和定論。

若我們仔細查考特稿所援引的經文,讀者必不難發現各段經文背後,無獨有偶地都呼籲饒恕、憐憫,信徒之間要和睦共處,卻在編輯之下成了攻擊主內同道的「金句武器」,抹黑、指責、定罪。這種扭曲聖經原意的表述,在影音使團及其支持者之中並不罕見,好像方舟護航小組的〈若果歌利亞戰勝了大衛〉1 援用聖經作為其理據。此文將參與聯署2的六十六位教牧形容成歌利亞,方舟探索者則為「以萬軍之耶和華之名得勝」的大衛。筆者實在不明白,何以教內的糾紛,竟被描述為屬神的人(影音使團?)與不認識神的外邦人(反對方舟佈道者)之戰?

特稿預告下一期《天使心》月刊仍有深入探討教內網絡言語暴力之例子,深盼《天使心》的編輯們在表達他們對教內文化的擔憂並對反對者手法不滿之時,注意援引聖經時要顧及經文的上下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中神要傳遞的信息,尊重聖經的原意、主耶穌一貫要求信徒之間彼此和睦的教導。神的話對信徒來說是生命之道,而不是在教會內拿來互相攻擊、分清敵我和宣判的工具。筆者願以特稿最後一幅圖上的金句,與影音使團和《天使心》的同工互勉:

「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咀唇不說詭詐的話。」(彼前三10)

(轉載自《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1.12.12)


  1. 影音使團在其號外網頁有徵引此文:http://www.noahsarkmovies.com/arkmovie/big5/extra.php
  2. 詳情見https://arkwhy.org/

「方舟」帶來的喜訊(鄒賢程.2011)

編者按:作者視方舟事件所引起的波瀾為基督教內的一個喜訊,因為今次的爭議打破了過往只求外表一片平和、合一,但卻漸失理性和批判能力的「反智」風氣。作者認為以有學養和富基督精神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才是令基督徒群體走向思想成熟的途徑。

筆者並非嘩眾取寵,近來「方舟」引起的廣泛討論,確實是華人教會的喜訊。

過去數十年,華人教會對:合一、和諧、彼此相愛、順服等教導,已經到了一個失去平衡的階段。在教會裡,若有人發出對牧者、執事會有批評或意見時,幾乎等同就是「不合一」、「不順服」,甚至是分裂教會的壞份子。對基督教組織或公開的言論,我們也常被勸諭不要做出評論。有時在網上或個人網頁發表一些看法,就是很理性的分析討論,都會惹來:基督徒不應攻擊基督徒、看不見自己的樑木、不抵擋我們就是……總之,各師各法,不要理會別人的做法等等。這種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作風可能來自中國人的「給面子」傳統,也可能是上述教會傳統教導有關。可惜,這種傳統被過份高舉,以致我們的信仰變成一種不可議論,一味聽從的犬儒文化。最後,演化成盲目追隨權威和名牧的教導,失去理性和批判能力的「反智」行為。我想,不需要列舉例子,稍為在教會生活一段時間和關心《時代論壇》報道的信徒,也不難發現這現象。

「方舟」的佈道、電影活動不是五時三刻出現,而是早在二○○四年開始,大家都一直以包容的態度,沒有太多的公開的意見發表。直到最近「影音使團」高調發表發現「方舟」(雖然過程由99% 變成90% 再變成以排除法證明極有可能發現挪亞方舟)開始,再次引起圈內的議論。而這次更由傳道人、學者、神學院教授等帶動,確實是開創先河。除了部份議題:「方舟」與佈道的關係、財務問題等等,眾人討論的焦點在於「可否以未經證實的資料來作佈道」,這個也是現在壁壘分明的核心。直接來説:在沒有科學、考古證據確立以前,把它說成已經發現「方舟」(無論多少%),是否有誤導成份(甚至欺騙)?

筆者所說的可喜現象,就是有六十多位應邀的人物,願意記名支持向影音使團提出質疑,後有超過七百多人的響應網上簽署。在簽署的人物中,有來此香港、台灣、美國、加拿大……等等各地,他們有神學院院長、講師、教授,也有在教內極受尊重的牧者和傳道人。(人物太多,不便盡錄,請大家自己在網上查看)這個舉動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它打破了過往的沉默、包容、各自表述的基督教文化—對基督教整體發展也是健康和良好的。順帶一提:聯署信沒有以霸權的態度來壓迫「弱勢機構」,反而以理性的態度指出大家的關注,和以溫柔的言詞鼓勵大家考慮如何回應,並非鼓勵杯葛行動等。筆者認為這是極有學養和基督精神的一種表達方式,值得我們信徒學習。

不過,這美麗的圖畫並不是全部,過去根深柢固的思想(文首所述)卻惹來「沒有利益關係」的教牧不滿,以長輩式的訓示,企圖叫眾人收聲!雖然我們都尊重老牧者過去為福音工作的付出,但面對大是大非的議題,卻不能放棄「撥亂反正」的先知精神啊!今天,以自我反駁的言論來壓倒別人,似乎已經行不通了。

再者,影音的公開回應,也難以令人信服。除了繼續逃避核心問題,以避重就輕的公關手法答辯:「彼此間沒有作出適當的溝通與交流」(過去多位學者的理性討論和講座也不是適當的交流?)、「方舟探索第一階段現已完成,另一階段將由專家學者開展考證」(這是暗示聯署者太心急或是曲線承認了自己過去的發表失實?)等等。總之,就是不願承認錯誤或直接回應學者們的疑問。更令人失望的地方,影音以文學釋經和歷史釋經的前設不同來推卻責任—這是概念轉移的手段啊!大家關心的問題仍然是:可以用未經證實的考古來宣傳佈道嗎?如果,將來才發現這不是真的挪亞方舟,教會的名聲會受損嗎?那些被誤導信以為真的決志者,將來會提出質疑嗎?

希望我們的基督教繼續有良性的發展,發揮更正精神,傳揚真正建基於耶穌基督的福音!

(轉載自《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1.12.08)

信徒對捐獻之機構有何合理要求?(胡志偉‏牧師.2011)

編者按:胡志偉牧師在這文章中一再強調,教會與基督教機構需要在財政上有充足的透明度,並接受公眾的問責。胡牧師在參考艾偉德(Randy Alcorn)的文章後,列出了19條問題,供捐獻者對教會與基督教機構作出評鑑。

筆者上月應邀於港大社會學系主辦之「慈善法」研討會,分享宗教界對於有關建議之憂慮。教會機構要避免來自政府的強力監管,必須自律地提升本身財務透明度與問責性。可惜是仍有若干領袖以為「只要捐、不要問」,不定期向捐獻者交待有關財務報告;而大多堂會與信徒竟長期接受如此做法,導致有不少機構財務處理「黑箱作業」。

要改善教會機構的財務透明度,捐獻者有其重要角色,就是合理地要求機構提交近兩三個月的財務簡報,讓捐獻者有大概的了解,或提供最近一年的核數師報告。筆者認為這是合理的基本要求;倘若我們不先做好本身的透明度與問責性,將來我們更難面對公眾的質疑與政府的監管。

過往至今,仍有堂會與機構領袖以為財務是「高度祕密」,一般人等不得查問。時代已經不同,持份者(捐獻者)有合理的知情權。機構根本不是私有化企業,乃變相「上市」掛「國度」牌要向公眾交待的團體。當機構透明度愈低,或業務出現問題,持份者有其角色,就是不推介,不捐獻。

堂會教牧有責任,為羊群守望,保護羊群不受誤導,更要教導羊群在捐獻方面,作精明的忠心管家。過往,筆者曾參考艾偉德(Randy Alcorn)撰寫的《奉獻予機構之前必問的19條問題》,於二○○五年及二○○八年分別發表,現今因應需要,再供各位捐獻者參考:

  1. 有何獨特而勝過其它的原因,值得我們奉獻支持此項機構事工?
  2. 在奉獻予機構之先,信徒有否向地方堂會首先履行奉獻責任?
  3. 領袖或會眾有否細心閱讀該機構的資訊(如年報、刊物或網頁等),與認識該機構而沒有利益衝突人士傾談,從而了解事工?
  4. 領袖或會眾是否考慮直接訪問該機構,親身了解有關事工?
  5. 該機構員工有否表露僕人心志,服事受眾?
  6. 該機構員工是否彰顯合一與彼此尊重?若有可能,教會領袖要關注該機構員工過去一年離職的原因是甚麼?
  7. 領袖有否機會與低下層員工傾談,而不是機構代表人物或公關人員?
  8. 此項事工是否合乎聖經、並以基督為中心?
  9. 該機構領袖展示了哪方面的品格、誠信、純潔與謙卑?
  10. 該機構設立了怎樣的問責機制?
  11. 該機構的基督教信仰特色佔了多少,有哪些原因我們非奉獻不可?
  12. 該機構的異象、目標與策略是否明確,執行方面的有效性如何?
  13. 該機構有否開放與受教胸襟,汲取意見,作出改善?
  14. 堂會領袖對該機構事工是否有客觀的認識,或有否受到優待、只看到美好一面?
  15. 該機構的籌款策略所反映的是怎樣的神觀與人觀?
  16. 該機構的捐款收入有多少用於行政與宣傳,又有多少用於確實對人的服事?
  17. 此項事工是否了解跨文化與當地的境況,又明白金錢的大量流入會對事工有何長遠影響?
  18. 該機構對其它機構的態度如何,是否樂於合作?
  19. 此項事工是否承載永恆的視野,看待生命、事工與資源?

不是每間基督教機構皆能通過上述問題的要求;但這張清單有助我們全盤思考,從而考慮應否作出奉獻支持。捐獻者要運用其捐獻權,而教會領袖不能只作好人,甚至淪為「共犯」,容許若干理財不善、又從不公佈實際開支的機構,繼續向信徒埋手。

筆者任職之機構,年度核數師報告放於網頁,另每兩月財務簡報刊登於刊物之內,兩者皆可查閱。惟有教會機構提升本身財務透明度與問責性,才能建立誠信;要虛心接受外界監察與意見,才能改進機構的質素。強化捐獻者教育,有助我們提升機構的問責文化。

(作者按:筆者因應要求,找回舊文,重寫部份,文章部份內容曾於二○○五年及二○○八年分別發表。)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延伸閱讀:作者相關文章